top top top
第B08版:演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天時 地利 人和
國粵影星攜手 南北宗師匯聚
願溫暖的光照滿社會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12月7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國粵影星攜手 南北宗師匯聚

令狐昭


《五虎斷魂槍》將南北武術共冶一爐。圖為王元龍抵擋關德興的肘擊。


吳式太極拳宗師吳鑑泉 示範“單鞭”

    國粵影星攜手  南北宗師匯聚

    一九五○年代初,香港製片家先後開拓了南北美洲、越南、印尼等外埠市場,並且用“賣片花”的方式賣埠。這樣既可彌補中國大陸市場之喪失,亦有利籌集資金,令粵語片再現生機。鷹鵬影業公司搶先邀得胡鵬拍製俠義技擊片《五虎斷魂槍》(一九五一年),由黃飛鴻再傳弟子梁永亨擔任武術顧問。當時國語片製作成本高,較難獲利,有人便想到以粵語片進行製作,而作為國語片去發行,藉以減輕成本,提高收入。鷹鵬正是按照這個策略,創立國粵語影星攜手合作的先聲——國語明星由“銀壇霸王”王元龍和于素秋領銜,粵語明星則由關德興和曹達華領軍。要配合如此史無前例的陣容,當然要有南北武術共冶一爐的嶄新劇本。

    中國武術源遠流長,各派絕技流傳於大江南北;歷年來,門戶之爭不斷,動人事蹟也不少。《五虎斷魂槍》便是根據這些民間傳說構思出來,除了表現南北武功各有千秋,亦要強調倫常之愛和師徒之義,更有南腔北調,鬧出笑料。片中有北方江湖中人為逃避戰亂而南下廣東,陰差陽錯把家傳絕學傳授予南方拳師之子,引發南北武林高手的龍爭虎鬥。雙方交手時,北派多以腿功進犯,南拳則以拳肘近身攻擊。由於它是香港首部有關南北武術較量之作,故大受觀眾歡迎。後來粵藝創業作《南龍北鳳》(一九六三年)重拍此題材,同一故事時隔十多年依然令人產生共鳴,皆因它反映了武術文化隨人口南移而傳入香港的實況。

    回首一九二八年南京中央國術館成立,以“五虎下江南”促成北拳南傳佳話。據說一九三○年代的珠三角,村村有武館。至於國術在香港立足發展,在一九四○至一九六○年代最為蓬勃;各門各派尤其是南派武術的重要傳人都在一九二○至一九六○年代移居香港,當中包括洪拳黃飛鴻和林世榮、永春鄧奕、詠春葉問、周家南螳螂葉瑞等,致使中華武術匯聚香江①。其中白鶴和龍形較早南移。白鶴派吳肇鐘於一九三○年代抵港,成為南華會第一批國術師傅,其得意弟子陸智夫、陳克夫、鄺本夫並稱“白鶴三夫”。一九三四年,陸智夫在灣仔成立陸智夫國術社。四年後,龍形拳名師林耀桂南下,龍形派正式南傳香港。

    戰後南移香港的廣東武林高手可謂數之不盡。永春宗師鄧奕在一九四七年抵港,憑祖傳的六點半棍,被譽為“一代棍王”。一九四九年,葉問經澳門到香港,一年後開設首個詠春班,先後收梁相、駱耀等人為徒。一九五○年代起,很多蔡李佛拳師紛紛南下,令香港的蔡李佛拳館林立。與此同時,粵東武術的傳播方法帶有顯著的地緣和族群特色。較早抵港的東江周家螳螂拳,立足於潮汕人聚居的九龍城和紅磡一帶,一九一○年,宗師劉水到香港授徒,其徒葉瑞則在一九四八年在紅磡設館授拳。白眉派名師張禮泉在一九四九年到達香港,最初在新界多個客家族群中教授武藝,之後在深水埗設館授徒。

    北派武術因缺乏族群網絡,較為依賴體育會協助傳播。②抗戰之前,不同流派的太極拳已在香港流傳。太極宗師吳鑑泉在一九三七年創建香港鑑泉太極拳社,他亦獲邀到南華會等任教,吳式太極自此開枝散葉。直到一九四八年,吳鑑泉長子吳公儀回港復社;楊澄甫再傳弟子梁勁予於同年移居香港。一年後,楊澄甫之子楊守中亦南下香港,初時在元朗教拳,元朗因此成了香港楊家太極拳的發祥地。同年,鄺群威在油麻地設館教授太極螳螂拳;大聖劈掛門傳人陳秀中則在一九五四年設館授徒。總的來說,戰後南北宗師匯聚香港,使社會醞釀尚武之風;一場“吳陳比武”,進一步激起民眾的習武風尚③,也掀起了武俠文藝創作的浪潮。

    (粵藝武俠片的前世今生 · 十八)    

令狐昭

    註釋:

    ①麥勁生、劉繼堯:《緯武經文:創建中國武術的近代歷程》,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二○二二年六月,第五十八頁。

    ②同註①,第六十八頁。

    ③同年,童星李小龍拜葉問為師。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