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2版:演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唇上萬紫千紅 眉間萬恨千愁
香港武俠片的第一個浪潮
一個與兩個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11月23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香港武俠片的第一個浪潮

令狐昭


《七劍十三俠》令曹達華成為粵語武俠片紅星


《蜀山劍俠》和《峨嵋飛劍俠》皆改編自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

    香港武俠片的第一個浪潮

    一九四○年代末,受廣派武俠小說啟蒙而誕生的南派武俠片,大受歡迎。其時胡鵬終於一圓黃飛鴻電影夢,旋即找來曹達華主演《火燒少林寺》(一九五○年)和《廣東十虎屠龍記》(一九五○年),繼續崇尚武風,闡揚國技。同業亦拍製了《胡惠乾打機房》(一九五○年)、《陸阿采》(一九五○年)和《少林五大奇俠》(一九五一年)等影片,而方世玉系列電影則構成了“多元宇宙”。這類武俠片縱使打着宗少林武藝的旗號,動作上仍以傳統的對拆和舞台的北派功架為主,與真實技擊始終有距離,不過部分作品實保存了不少嶺南武林絕技。

    同一時期,另一類小說催生了另一類武俠片。《七劍十三俠》(一九四九年)和《峨嵋飛劍俠》(一九五○年)等主要取材自劍俠小說,它們掀起了香港武俠片的第一個浪潮,讓武俠片成為一九五○年香港電影產量最高的電影類型。至於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二年的神怪武俠片熱潮,是否中國早期電影《火燒紅蓮寺》(一九二八年)及相關類型奇觀的精神延伸?當時梅友卓、曹綺文和曹達華創辦了友僑影業公司,並邀得顧文宗執導《七劍十三俠》,該片極之賣座,短期內由曹達華與羅艷卿合演了六集,曹達華自此成了粵語武俠片紅星。

    《七劍十三俠》的成功致使其他電影公司競相模仿,當中一個較主要的改編對象是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原著包羅萬象,蔚為壯觀,改編作品包括周詩祿和顧文宗雙劍合璧的《蜀山劍俠》(一九四九年),以及王天林初執導筒的《峨嵋飛劍俠》等。這些影片強調畫面的奇觀,而非複雜的劇情。那時機關武俠片也是武俠片的重要子類型,難怪不少南派武俠片或神怪武俠片都不乏機關元素,像顧文宗的《方世玉火燒紅雲寺》(一九四九年)、《方世玉大破白蓮教》(一九五○年)、《方世玉血戰陰陽洞》(一九五○年)便以機關、飛劍、鬥法作招徠。

    同期王天林的《神俠金羅漢》(一九五○年)、《荒江女俠大破蜈蚣陣》(一九五一年)、《崑崙三劍俠》(一九五一年)等多部神怪武俠片,通常由“翻生方世玉”石燕子或“銀壇鐵漢”曹達華擔綱,作為賣座保證。其中《雷電追風劍》(一九五一年)廣告自稱“全部武俠,打鬥施法,緊張無比”,可見電影特技有其獨特的吸引力。雖然標榜超自然力量的影片,跟胡鵬推崇的“真槍真刀真武術”各走各路,但雙方都常常出現曹達華的壯碩身影,這一波武俠片浪潮,促使他成為左手揚國術、右手放飛劍的“左右互搏”代表人物。

    事實上,現存的香港早期武俠片寥寥可數,陳煥文執導、曹達華主演的《原子飛劍俠》(一九五一年)是其中之一。該片將舞台式打鬥與飛劍法術特技共冶一爐,于素秋更在練功戲中表演雙鐧對槍和踢槍絕技。群戰場面乃舞台式對拆,高手過招必然使用動畫,例如曹達華的飛劍絕招,既大破周志誠的飛剪,又追刺石堅的毒蛇,武器從升空到空中對決時,配樂恰似戰鬥機飛行。其他情節亦充滿奇思妙想,如禪師透過書法用具,能像閉路電視般窺視遠方目標,而妖道伸手入木桶,其金剛般的巨手可從窗戶直達香閨活捉少女,把大人縮為小人。

    當時影人不只要面對香港電影突然遭內地禁映,還有神怪武俠片對武俠類型電影從文本建構到表現形式的全方位影響。這時期粵語武俠片儘管產量大,但創作人並不多,佼佼者如顧文宗和王天林皆同時涉足神怪武俠片與南派武俠片。可是同業之間跟風濫拍,衛道者更嚴厲譴責神怪武俠片為“毒素電影”,秦劍的《人之初》(一九五一年)和趙樹燊的《銀燈魔影》(一九五一年)則誓要清除“毒素”。在影劇界、文化界的猛烈抨擊下,神怪武俠片在一九五二年退潮,就連方世玉也暫時在銀幕上消失。

    (粵藝武俠片的前世今生 · 十七)

    令狐昭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