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名氣論英雄
不是倫納德 · 斯拉金指揮的英國BBC交響樂團(第十五屆),不是洛林 · 馬澤爾指揮的紐約愛樂樂團(第十六屆),不是克里斯多夫 · 艾森巴赫指揮的維也納愛樂樂團……而是提奧多 · 庫倫齊斯指揮的音樂永恆樂團。
人們常以名氣論英雄。在二〇二三年澳門國際音樂節的那本綜合介紹裡,翻到音樂永恆樂團的那一頁,沒有見其來自哪個國家,或成立於哪年哪月。眼光較為狹窄的音樂愛好者便有認為其臨時埋班或資歷較淺。於是,在有着多種選擇的面前,不少人放棄音樂永恆樂團音樂會。我欣賞的是第一場,曾眉頭一蹙於現場空位不少,自然不像開頭言及的樂團那樣的一票難覓了。
但音樂會出乎意料之外!雖然拿到場刊時始知音樂永恆樂團來自於俄羅斯,但仍然莫名於其有着多長的歷史沉澱。不過!現場音樂會是檢驗其水平高低的其一標準。其訓練有素!指揮家庫倫齊斯,首席奧爾加 · 沃爾科娃和全體演奏家與其詮釋的音樂融為一體。
融為一體的前提是對作品的精研。庫倫齊斯幾乎不看總譜!我只在他指揮林姆斯基 · 高沙可夫的《天方夜譚》時,見他一下子連翻多頁,說明他常常瞄都沒有瞄過。在指揮拉赫曼尼諾夫《e小調第二交響曲》前,他甚至不可言喻地撤走指揮站台,原來,他要跳出站台的困囿,以便可以近距離地、前仰後合地時而面向小提琴,時而面向大提琴……榜樣的力量無窮!絕非踽踽獨行的庫倫齊斯不僅在音樂表現上引導演奏家,還以其對音樂的熱誠真誠影響他的演奏家。所以,你就不難理解,小提琴手、中提琴手違反常規地連續站着演奏近兩個小時仍然七情上臉、投入依舊。其實,指揮家、演奏家渾然忘我的創造,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在場聽眾。你聽那些瞬間呼應的掌聲,其絕然並非出於禮貌客套,而是發自已然感恩的內心。
索倫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