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糴米
“糴米”這個詞,現在很少使用了。從前買米叫作糴米,賣米叫作糶米,一“出”一“入”,一看就懂。王安石《上運使孫司諫書》有“犯者不休,告者不止,糶鹽之額不復於舊”之句,可見賣鹽也能用“糶”。
說起糴米,從前是有純粹賣米的店舖的。據記載,“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米舖全盛時期本澳達四十家之多”,小時候因為澳門經濟開始發展,也聽說過將來會“銀行多過米舖”的話,隨着老式米舖業的式微,今天銀行不單多過米舖,甚至連米舖也沒有了。
記得跟父親去糴米的店舖,是在隔壁街的一家叫“永豐隆”的糧油雜貨舖(從前老式的店舖都喜歡叫什麼什麼隆的),賣的不單是米,還有油、鹽、醬油、罐頭等,簡直就是一家微型超級市場。跟着父親拿個米袋油桶去糴米買油,偶爾家裡要燉個羊肉牛腩什麼的,母親就會給我一塊錢,去“永豐隆”買南乳回來下鍋。印象中那裏有一個很有富態氣息的老闆娘,整天穿着旗袍,梳裝精緻的在店舖結賬收錢。有時那唯一的小夥計忙不過來,她會親自舀油擓醬。她那蔥段似的塗着精美蔻丹的葇荑,幹起這些粗活來,反差總有點大……也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這些糧油雜貨舖也悄悄地淡出我的生活了。
後來我們搬到亞豐素街,樓下就是警察福利社,有特惠的白米、油和各種副食品出售。那時我體量已足,糴米買油的工作便由我承包下來。說到在這個福利社糴米,這個流程倒挺有特色,先是到櫃枱跟那個穿制服的叔叔說要十斤大米,那個叔叔會給你寫單子,接着你拿着單子到另一個櫃位付錢,再拿着單子到旁邊的倉庫取米。也不知甚麼時候,那裏給改成了福利社超級市場。
如今我還是想不明白,我家都沒有人在相關部門工作,為啥可以在那裡買東西?
王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