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展覽娛樂化
以大師真跡畫作招徠觀眾,是各國博物館行之已久的宣傳策略。然而近年科技發展猛進,串流影音平台多不勝數,靜態展示的模式,逐漸受到所謂“沉浸式藝術”(Immersive Art)的衝擊。這類藝術展覽模式,場館內不一定有實體畫作展示,取而代之的是售賣一種多媒體視聽體驗,透過現場大型光纖投映幕牆,以特效影音呈現畫家作品,讓參觀者可以沉浸在一個虛擬的視聽空間之中,近年廣受全球歡迎的梵高沉浸式藝術展便是其中的例子。
傳統與創新,不一定二元對立。然而以畫會友的美術館,觀展人次屢創新低,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疫情期間,美國一些傳統博物館就算免費入場,觀眾卻依舊寥寥可數;那邊廂,一場多媒體視聽藝術活動,即使門票高達一百美元,卻仍火速售罄。面對突圍而出的競爭對手,一些“老牌”博物館依然氣定神閒,以不變應萬變。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賀寧(Max Hollein)更是斬釘截鐵,直言這類官能刺激的體驗是一種娛樂而非藝術,毋須對其亦步亦趨。
雖說百貨應百客,但市場供求關係畢竟最誠實。美國《華盛頓郵報》一篇報道,曾討論這種“沉浸式藝術”為何深受民眾喜愛。例如在得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在二〇二一年便舉辦了以梵高為主題的沉浸式藝術展,市場反應相當熱烈。《郵報》訪問了一些參觀者,其中從事金融業的柏莉斯自稱是梵高迷。在實體畫和視聽展之間,她選擇了後者,更意猶未盡地兩度觀展。被問及為何如此雀躍,柏莉斯直指場館內的光影效果教人驚嘆,令她仿如“步入”梵高每幅畫的情景,並沉醉其中。
當叫好不叫座是“藝術”,叫好叫座便會被標籤為低人一等的“娛樂”。這種非黑即白的觀念,在今天的美國文化圈,仍然無處不在。卡路伯克是多媒體藝術創作公司Meow Wolf的創辦人。他曾在美國拉斯維加斯、丹佛和聖菲等地先後舉辦沉浸式藝術展,吸引超過一百五十萬人次觀賞。他認為,傳統博物館應該正面看待科技和藝術的互動關係,而非煞有介事,將大眾的品味歸類為難登大雅之堂的“通俗娛樂”。
在美國及加拿大舉辦過不少“沉浸式藝術”展覽的多媒體製作人艾金寶則認為,他近年的製作都以梵高為主角,純粹因為這位荷蘭傳奇畫家知名度高,能吸引大量美國本土及海外訪客參觀。除了透過梵高的書信和畫作,將他人生故事串連起來之外,場內亦設有以太陽花為主的佈景擺設,方便參觀者拍照打卡。梵高展為訪客帶來的驚喜,令艾金寶相信親歷其境的視覺體驗,在未來仍大有可為:“我們尊重博物館,但冷冰冰的參觀環境,背後其實是假設參觀者有一定程度的藝術文化知識及修養。但我們的展覽不一樣:只要你一踏入場內,睜開眼睛,豎起耳朵,我們就會帶你走進一場不平凡的藝術之旅。”
王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