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08版:科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改造”大腸桿菌 可邊處理垃圾邊發電
新技術降顯示器生產成本
科學家發現克服時差新方法
火星有季節性天氣?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9月26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科學家發現克服時差新方法

月 比


時差可能 對健康產生長期影響


科學家發現新方法克服時差

    科學家發現克服時差新方法

    轉換到新的時區從來都不容易,無論你用什麼方式出行,嚴重的時差反應幾乎總是伴隨着長途旅行出現。不過,美國西北大學和聖菲研究所的科學家現在發現了一種新方法,可以使時差的影響最小化,並加快倒時差的速度。

    當我們體內自帶的時鐘變得與周圍環境不同步時,就會出現時差反應。我們的身體是按照一系列不同的體內時鐘運行的,這些體內時鐘由不同的外部和內部因素來調節。

    人體晝夜節律的終極調節器位於大腦下丘腦內的一組神經細胞中,這一節律調節器被稱為視交叉上核,它受光線的影響很大。不過,位於人體器官內的一些周邊節律調節器對食物更為敏感。因此,在天黑時進食或在夜間接觸人造光線,可能會讓這些體內生物鐘產生混亂,使它們彼此之間以及與周圍環境不同步。當我們前往另一個時區,這種干擾會變得更加嚴重,你體內的生物鐘可能需要幾天時間才能重新同步。

    時差不僅在你度假期間帶來煩惱,還可能對健康產生長期影響。此前的研究把時差與消化問題、心血管疾病甚至加速衰老聯繫起來。事實上,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體內時鐘的紊亂變得更加普遍。這顯然是我們應該避免的事情。

    最近這份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黃亦彤(音)在一份聲明中說:“大多數研究主要關注特定時間信號或單一生物鐘。我們對多個生物鐘在相互衝突的時間信號下如何同步的認識,仍存在重大缺口。”

    為更多地了解這些互動,黃亦彤及其同事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用於在一定程度上類比人體內生物鐘網絡的複雜性。

    在他們的模型中,有兩組振盪器,其中一組由食物控制,另一組由光線控制。除了受這些外部信號的影響外,兩組振盪器還可以互相影響。

    研究小組利用這一模型發現,某些因素(比如對光線的敏感度較低以及在各個振盪器之間傳遞的信號較弱)會使這些系統之間的干擾變得更加極端。有意思的是,這些因素都是衰老的常見症狀。他們還找到在振盪器受到干擾後更好地使它們同步的方法。

    黃亦彤說:“到新時區後,早上吃一頓量比較大的飯,有助於克服時差。我們不建議不斷改變進餐時間安排或夜裡吃飯,因為這可能導致體內生物鐘不一致。”

    他們的研究結果本月初發表在美國《混亂》雜誌上。

    月    比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