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妄之境
“自二○一一年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後,五十四個國家和地區出台了進口限制。”但十年後,也就是兩年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解除從日本進口食品的所有限制,然後,在日本實施將核廢水排向大海的時刻,歐盟也決定持續放開對日本食品的進口限制——這些操作不可謂不友好。與之相對應的是,日本所處的亞洲鄰國與各地區更加謹慎地保持或加強對日本水產品的進口限制。
以上,是不是完美復刻了兵書裡“遠交近攻”的策略?
中國是日本水產的最大進口國,佔日本出口的百分之五十以上。
據網絡圖文數據,一至六月,全球十大水產品進口國中除了中國是正增長,其他九國均同比下降——中國人的食慾真的可用饕餮形容。
那麼,中亞限制日本水產品進口後,這麼大的市場空缺怎麼填補?
有說這無法銷往中亞市場的日本水產肯定滯銷,但不缺漁業資源的歐美,以低價接手重新包裝,搖身變做歐美產海鮮,再返銷中亞,低買高賣,全球共同承擔的風險與利益鏈就完美搭建了。
無論這說法是不是陰謀論,不排除這種有利可圖的商業操作構想。
海洋作為地球最大的過濾、自淨、循環系統,也是最大的垃圾場,因此,海洋環境與生存其中的海洋生物是人類工業、化學垃圾最終的消化與承載體。這也導致雖然水產品佔人類飲食的百分之十左右,卻是攝取重金屬的主要途徑,而重金屬對人體的心血管、生殖、神經、免疫系統都會造成損傷,甚至含有毒性。
規避風險最穩妥方式就是不參與,以旁觀者的角度抽離出來,摧枯拉朽的旋風即使颳得再猛烈,也觸不到安全線的範疇。
所以說,純植物飲食是以退為進的上佳選擇。不惶惑、不糾結、不參與,以最小、最善的途徑維繫地球資源的生生不息。
古 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