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位職技教育
早前有立法議員提出書面質詢,為推動本澳非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特區政府制訂《非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制度》,並於去年九月正式生效,以深化非高等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之間的連結,提升教學課程內容的實用性,為相關學生進一步明確職業發展路徑。然而,參考教青局二○二二╱二○二三學年數據,本澳高中職技課程的學生人數為一千○三十一人,僅佔約百分之七;開辦的四十個課程當中,多達二十五個項目沒有新生選讀,近半課程面臨淘汰。儘管新制度實施不足一年,但當局有必要正視本澳職技教育的發展,為本澳培育實務型產業技術人才提供良好土壤。
就上述問題,據教育及青年發展局的回覆,有關制度雖實施不足一年,但特區政府亦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為落實相關法規,使職業技術課程的設置配合本澳社會的發展需求並提升課程質量,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於二○二二年重新審視了九所學校共三十一個職業技術教育課程,協助學校優化原來的課程,以及持續推動企業、專業團體及不同界別的職業技術教育持份者參與職業技術教育課程的開發。另外,特區政府重視協助青年掌握職業技能,以加強就業競爭力及職場適應力。勞工事務局推出不同計劃,包括於二○一九年推出“職前培訓計劃”等。
平心而論,新制度實施不足一年,特區政府有關部門確實開展不少工作,可能因實施時間尚短,成效未見顯著。然而,特區政府有關部門亦應重視逾五成高中職技課程沒新生選讀的問題,長遠下去,實不利本澳職技教育的發展。筆者認為,特區政府倘若希望本澳職技教育獲得青年重視,有關部門除持續開展上述工作,亦可考慮在以下兩個層面推動本澳的職技教育:
1.教青局和勞工事務局需加強合作,大力推動本澳各行各業職業技能資格認證的工作。即按照一個國家或地區規定的職業標準,通過政府授權的考核鑑定機構,對勞動者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進行客觀公正、科學規範地評價與認證的活動。其原因是職技教育與職技資格認證兩者密切相關,當年輕人完成職技教育後,倘若他們能具備資格考取某行業的專業資格認證,其不但可獲得進入某些專門行業的資格,且相信取得不俗的報酬,如醫生、工程師等,同時會受到社會普遍的尊重。這樣,才可持續吸引更多本澳青年報讀職業技術學校的課程,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2.長遠而言,建議特區政府從改革教育制度入手,對職技教育重新定位,以擺脫其一向被視為次等的進階路徑的印象。如參考新加坡在這方面的做法,其中的重點為新加坡的教育制度目前在中學階段的初期和末期,分別為學生兩次分流。學生入讀中一時會分成3組,分別修讀“快捷學術”、“普通學術”及工藝課程。中學教育的3個組別一般僅為期4年,完成4年中學教育後,絕大多數學生會進入工教院或5所理工學院接受職專教育。其餘的畢業生則會修讀為期2-3年的大學預科高級程度課程,並可選擇繼續循學術路徑發展。就新加坡上述對學生的分流制度,雖然正在不斷優化和改革,但筆者認為,這種制度對社會整體的發展確有好處,因為社會上每個青年都有不同的興趣和能力,倘若按照現時的做法,青年清一色地完成高中課程後便進入大學獲取學士學位,其結果將會令社會上各種職業的某些職位找不到適合人員填補,尤其是那些技術型的操作人員,長遠下去便會出現斷層。
大家可以看到現時本澳很多行業均需要招聘外僱才可繼續營運,有些甚至因缺乏適合的人員而不能在澳獲得發展。
因此,特區政府要成功推動“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優化本澳的產業結構,就必須為職技教育作出前瞻性的規劃和對教育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作出配合。
新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