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教育規劃之前
教育規劃回應過去、面對現在也預示未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澳門政府最新的教育規劃為《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包括關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品德修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所需的學習模式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合共四個重點方向。而重要措施則涵蓋財政、免費及義務教育、教師培訓、終身學習、教育區域合作等九個項目。歷經疫情變數,規劃執行自有所延誤。本年,可視為規劃實施的開始。
無獨有偶,二〇二一年也是國際教育重要的時間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該年起發表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文本,有後疫情時代教育方針、全球教育革新、職技教育、親職教育、快樂學校等,筆者亦曾對上述內容撰文作導讀。本次介紹的內容則被視為後疫情時代全球首要工作。碰巧,其規劃的落實時間也與澳門重疊,即《幼兒期全球夥伴關係戰略(2021——2030)》。這份報告的重要性,從前言便足以窺探:“全球夥伴關係戰略的願景是‘到二〇三〇年,所有國家都將以投資幼兒保育和幼兒教育/幼兒發展服務作為首要任務’。”
ECCE及ECD全稱分別是幼兒保育與教育(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及幼兒發展(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國際組織把未來焦點放在幼兒上,除了因為這是孩子進入正規教育的開端,另一原因是疫情數年對學生的身心、情緒、社交能力、同儕關係等都造成了影響。這些影響並不會與疫情同時消失,全球各地若要推出好的教育規劃,前提便是關顧好未來學子。
報告中列出五項策略,例如投放資源於融合、平等與高質量的教育,提升國際間的協調與合作等。相較於這些宏觀視野,報告也多次提及現階段首要的便是能準確、有效地評估新冠肺炎疫情對孩子們的影響。這關係到兒童日後的身心發展,以及教育的公平性。此外,對各地政府的建議中也一直強調“基於實證來作出規劃與行動”。
所謂實證,最直觀的便是數字和數據。事實上,報告中亦提出應建立數據庫或其他有效平台,用以精準地把握學生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中所指的數據庫並非單純的基本資料,更應包含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指標性數據,例如家庭指數、學生情緒能力、壓力情況等。而更重要的是,數據必須透明化,這不但有助於不同持份者對政策的了解,更能助其進行有效的監督,是基於個人數據主權(Digital Sovereignty)的保障。
實證的另一個層面,則是對實況,即教育現場的把握。數據有助人們了解概觀或對某層面進行聚焦。然而在教育現場,面對教師學生的互動與多變的過程,則需透過訪談、調查以及實地考察等常見手段進行把握。
報告也不忘提及學理分析實證的重要性。拉近理論與現實,促進專家與前線磨合,決策者也要充當協作與支援的角色,這樣,建構出來的政策才更具可行性。若對全球教育改革與規劃模式有所了解,便知此實為國際慣例。
疫情對學生的身心成長影響有多大?筆者暫未看到有關實證。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疫情對學生的影響至今延續。借鑒國際視野,首要的疫後教育工作是把握學生情況,未來焦點應投放在幼兒保育與教育層面。二〇二一年至二〇三〇年期間,澳門將按序落實教育規劃。在未完全把握疫後對學生影響的前提下,有關規劃可以落實到怎樣的程度?值得留意。
還有兩點補充。首先,撰寫報告的專家團隊裡,其中一位便是任教於香港大學的劉麗薇教授,其主攻研究範疇為幼兒教育,可謂近水樓台先得月;次之,ECCE已被列入為SDG4目標的計分項目,全球各地在未來只會更加快腳步。
藝 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