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2版:教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大學校園的公共性
幫助孩子成為情緒的主人
既要陪伴 也要教導
落實教育規劃之前
爸爸,你今天閱讀了嗎?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8月28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既要陪伴 也要教導

黃素君

    既要陪伴    也要教導

    今年的夏天,算是疫情後第一個具有真實意義的暑假了,因為大家都能自由地做出選擇,無論是留在家休息,還是踏出家門遊走於各地。筆者也趁這盛夏,告別了過去幾個悶疫的暑假,往外走走!

    暑假一直是親子或闔家旅遊的高峰期,但不知是否筆者過於敏感,今年暑期所到之處,全都擠滿了孩子,很是熱鬧。就筆者觀察所及,過往帶着嬰幼兒一起旅遊的,以外國年輕夫婦居多,今年發現也有不少中國家庭都帶上嬰幼兒一起去旅行呢!其實筆者所到之處有不少是印度旅客,不過這裡就不談了。

    很多年前,筆者跟友人談起帶孩子去旅行之事。友人說孩子的大小決定了旅程長短、旅遊地點:“孩子小,主要是考慮安全的問題,通常就只會去較短程、較熟悉或先進的地區,而旅遊的性質就以休閑為主了。孩子年紀大些,可以考慮去遠一點的地方,而旅遊就可以更具有探索性質……”無論大家認同或否,友人提出最關鍵的點是——與孩子一起!

    近年,“陪伴孩子”成為家庭教育中的重要論述。然而,這裡的陪伴不單是狹義的陪伴,還需要成年人的教導。筆者在今次的旅途中,可算是見識不少父母對於自然主義(Naturalism)教育過度扭曲的演繹和做法。自然主義主張給予孩子最大的自由和中心的地位。事實上,不少的教育原理都是以孩子為中心、尊重孩子的想法。然而大家也不應忽略,教育也需要達到社會化的終極目標,即是其思想和行為需要合乎社會和道德的規範等。為甚麼筆者要提出這些呢?因為如果家長過度解讀自然主義的教育,就並不是“愛”孩子的表現,相反,很可能會“害”了孩子,讓他們更難融入常規的生活。

    筆者今次旅遊回程的航班,周圍都是小孩子。後面是印度家庭,孩子很小,大概只有十個月,可能是氣壓問題,哭得使我也感到累,苦了孩子。前面的,則是一對父母帶着三個女兒,大的應該六、七歲,小的兩個女兒是孿生的,大概兩、三歲。爸爸自上機之後便不停地“工作”,先是去拿熱水開奶,然後張羅孩子的特別餐點……航班降落前三小時左右,大女兒對爸爸說肚子餓,爸爸拿了兩根香蕉,給姐姐一根,其中一個妹妹也提出要香蕉。兩根香蕉分完後,哭聲就起來了,那是另一個妹妹哭着說:“我要吃香蕉……”姐姐無動於衷地吃着,另一個妹妹也在吃,獨剩下沒有拿到香蕉而在哭的妹妹。然後爸爸說:“只有兩根香蕉,沒有了。”因為妹妹哭得實在大聲,媽媽也安慰道:“回家買給你。”妹妹持續地大哭,直至入睡。

    其實,這裡很明顯,父母在跟沒有香蕉的孩子說道理,但是孩子這個年紀,需要的不單是道理,更是直接的安慰——香蕉。父母要教的可不是沒有香蕉的女兒,而是有香蕉的女兒。需要教她們如何分享和解決問題。很可惜,他們當下都沒有做任何積極的干預。現時父母陪伴孩子是好事,但直接的教導也是必須的。告訴孩子為甚麼要或不要這樣做,以及正確的行事方式,是家長基本的責任。別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自然主義”教育扭曲了孩子的是非觀念!

    黃素君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