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內港生活風情
唐 嘉
附圖是兩張不同時期,在下環區沙井天巷拍攝的塗鴉照片。上圖反映該區曾是漁民生活的地方,與昔日的環境相當吻合,而後者塗鴉內容是一幅卡通式少女畫像,形象可愛,吸引遊人打卡。下環區河邊新街另一邊的南光圍牆上,則繪有該公司有關業務和居民生活。這些環境的變化,反映目前內港現况。現今部分年輕朋友,很難想到該區原是很多漁民上岸後聚集之地。過去,河邊新街海傍灣泊了很多漁船,靠近岸邊的行人道,甚至道路的小段路面,鋪滿陽光下曝曬的海產物,路過的行人經常嗅到一股魚腥味。這是筆者當年經歷的河邊新街一段內港狀况。
雖然,近年報章有報道內港的專題故事,但大多是上世紀二十年代或更久遠的情况。也有從歷史圖片中看到,如下環區一列的圓拱形房屋,陣形穩穩,頗為珍貴。歎城市變化,翻天覆地,撫今追昔,感觸良多。
筆者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經在河邊新街工作和生活過,為探尋往事,和好友薛力勤兄、李超宏兄在下環區拍下的照片,有深刻印象。如李兄七十年代拍攝的《救生圈不離身》,漁民子弟身後綁着一個如葫蘆形狀的救生圈,小心翼翼牽着大人的手過馬路。當年,下環區河邊新街夜間海傍人跡稀少,薛兄拍攝一幅三輪車伕在水銀燈下候客的照片,為同行攝影班學員示範,畫面既有生活味,也有沙龍畫面風格,令人印象深刻。
上世紀七十年代,小城生活艱苦,但內港一帶繁囂,物價便宜,我們凌晨兩三點收工,在澳門酒店附近蓬萊新巷的小麵檔,來一碗“孖魚菜”(即兩毫魷魚菜麵),算是清晨早餐。最搞笑的是,司打口圓拱形騎樓下擺設的耀記“羊肉”檔,實際是香(狗)肉檔,吸引街坊遊客,真箇是“掛羊頭賣狗肉”。也因此引起有關方面注意,間或有警方檢查或傳訊。
當年,大豐倉碼頭與廣興泰碼頭旁邊,水上人家停泊水上的士,接載漁民返居住艇,不停呼叫招徠生意,熱鬧非常。澳氹渡輪當年設在太平酒店附近,星期天假日,海傍聚集很多赴氹仔旅行人士,候船人群的嘈雜聲浪,把需夜班工作的我們吵醒!這些舊日生活點滴,都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內港的故事。儘管事過境遷,最近曾到河邊新街內港區,仍有經營鋼纜器具的老店,為往昔事物留下一點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