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交匯 大千異彩
撰文:杜 然
攝影:安斯特 · 赫斯
曾幾何時,在西方攝影界,黑白攝影和彩色攝影,仿如誓不兩立。慣以黑白風格創作的攝影師,對彩色攝影更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顧。如此偏見,自然引起敢於創新的勢力反撲,美國攝影家安斯特 · 赫斯(Ernst Haas)便是其中之一。
跟其他攝影名家相比,赫斯的家庭背景及教育,雖不至於為他鋪路,但啟蒙了他日後以興趣主導事業的人生路向。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的赫斯,自小受家庭文化及藝術教育的薰陶,父母皆鼓勵孩子追隨自己的興趣、發揮創意。赫斯自小習畫,因其天資聰穎,學校老師甚至讓他在校內美術比賽中擔任評審。他對藝術美感的追求,尤其對畫面構圖和透視的執着,都反映在其日後的攝影作品中。
然而喜愛繪畫、文學和哲學的赫斯,少年時期對攝影其實無甚興趣,直至一次在黑房沖曬相片的體驗,才使他對攝影改觀,甚至立志以攝影為終身事業。根據赫斯的自述,他人生第一部Rolleiflex相機,是在跳蚤市場以二十磅牛油交易得來的。當時二十五歲的他,缺乏明確的人生目標,只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一個到處遊歷的畫家,而攝影恰巧可將兩者結合:“雖然我大部分的創作靈感,都來自於傳統藝術而非攝影雜誌。但除了攝影師外,世界上似乎沒有其他職業,可以讓一個人在變幻多彩的生活中,將各式各樣的體驗,如速寫作畫般,把印象描繪下來。”
確立了人生方向,加上對藝術創作的熱誠和堅持,為赫斯在歐美市場贏得不少珍貴的工作機會,當中包括瑞士著名的文藝刊物《DU》,而美國的《生活》,更破天荒讓赫斯發表該雜誌創刊以來第一篇以紐約為題的彩色攝影文章。當時歐美的攝影界,普遍鄙視彩色的攝影作品。在美國銷量高企的《生活》雜誌,除了勇於開創攝影新風,其破格的決定,對赫斯而言更是實力的肯定。這次難得的經驗,使他有緣認識當年不少享負盛名的攝影名家,例如布列松、羅拔 · 卡柏、彼索夫(Werner Bischof)等。
憑藉天分與毅力,赫斯的攝影事業,自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扶搖直上,其風格鮮明的彩色攝影,更奠定他在歐美攝影界的地位。對構圖和色彩配搭的敏銳觸覺,是赫斯獨步天下的秘訣,也是他一度備受荷里活和廣告界青睞的主因。一九六二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名為“赫斯——彩色攝影”的個人展覽。時任館長的美國攝影名家史泰欽(Edward Steichen)對赫斯甚為賞識,早在展覽前已邀請這位後起之秀,參與他名為“天下一家”的大型攝影計劃。二〇〇三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天下一家”列入《世界記憶名錄》之內,以肯定其歷史文化價值。
踏入六十年代末,赫斯開始將鏡頭對準大自然,將盡收眼底的天地萬物,輯錄成《創造》攝影集。赫斯參考《聖經》的〈創世紀〉盤古開天之象,將相片展現分為三大類:元素、季節和生物。為了以相機“畫好”每一個畫面,赫斯用了萊卡Ⅲ和萊卡M4,再以Pentax相機配上尼克爾五十五毫米微距鏡頭拍攝特寫,配合一連串如雙重曝光、裁剪、刁鑽角度等攝影技巧,為畫面構圖及氣氛添上詩意。自一九七一年至今,《創造》深受市場歡迎,並多次再版發行。翻開這本大自然攝影的殿堂級作品,除了偶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之感,亦可見赫斯如何以有我之境,喚起世人愛護自然生態之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