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保障體系的可持續發展
人口老齡化是全球性問題,也是澳門需要面對的挑戰。隨着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出生率長期低於替代率),已經有不少澳門居民擔心社會保障的可持續性,應知不少已發展地區的養老金體系都會在十年至二十年內出現資金流斷裂的問題。其實特區政府已經定期透過精算報告檢視社保基金的可持續,以五十年不會出現社保基金資金流斷裂為目標,可見基金具備可以持續的基礎。並在原有養老金基礎下,於二○一八年引入中央公積金制度,從而構建了第二層養老保障支柱,並且在二○二一年定出把非強制性轉為強制性的時間表。而對於社保體系第一層制度的養老金,也於二○二一年引入自動調整機制,甚至在疫情期間,這雙層社保系統仍然具有一定穩定性。可見特區政府在構建社保系統中,已經充份考慮到該系統的可持續性。除了持續性外,特區政府也把透明性和問責性引進社保基金,例如社保基金有年報和透過其網址發放最新信息,對社保基金制度進行定期精算評估,央積金也會進行定期審視報告,從而讓澳門居民可了解澳門社會保障系統的情況。此外,針對個別制度進行調整,例如出生津貼因配合特區政府的“優生多育”政策而大幅提升,透過特區政府二○一九年推出的電子政務平台“一戶通”可以讓長者申請“在生證明”。
堅持社保可持續性
特區政府對社會保障的可持續性是非常堅持的,我的研究團隊曾協助社保基金完成了《社會保障制度給付恆常調整機制》和《非強制性中央公積金制度》審視報告。在這兩份報告公佈前,新冠肺炎突然出現,我的研究團隊便義務協助社保基金重做相關精算分析,並預測新冠肺炎疫情對社保基金帶來的影響多少,本研究團隊便根據當時最差情況進行估算,才得這兩個機制對可持續發展扮演關鍵角色,並且能有效地讓澳門社保系統可持續發展。相關精算分析是需要特區政府以公開制度和科學決策來進行,因此特區政府便需依據措施的目標和要求來進行,才能增強社會對政府的政策執行力和公信力的信心。而央積金能否有效地成為第二條支柱,澳門居民能否充份地使用央積金來準備退休生活便變得很重要,所以特區政府才引入一次鼓勵性基本款項和預算盈餘特別分配,讓澳門居民透過這兩個措施更能認識央積金的功能,以及分享澳門經濟成果。
赤字財政暫停分配
自從疫情發生,特區政府基於赤字財政,便暫停預算盈餘特別分配,這安排當然會對部分曾受惠於此措施者帶來即時“損失”,但是當澳門經濟出現下行風險,特區政府更需要基於法律規定,從而對部分措施進行調整。特區政府在經濟下行時仍遵守法律規定,正是提升社會各界對政府的政策執行力和公信力的信心,而不是透支政府財政能力去獲取短期居民支持。儘管疫情已過,澳門經濟也恢復不少,但是特區政府仍面對不少挑戰,例如經濟轉型、外部經濟環境不確定性,以及世界貿易磨擦不斷,這些挑戰都會對特區政府構成不少潛在危機,而特區政府仍然以務實態度,推行赤字預算,這舉動也是符合澳門基本法“量入為出”的財政預算原則,當然這舉動亦會令部分人士“失去”預算盈餘特別分配。但是值得注意是特區政府對改善民生的方向已由普惠性福利,轉向更具針對性和市場化去處理,好像由人人有的“消費卡”成為後來的“電子消費優惠”,而長者福利政策也有類似轉變,例如長者公寓則完善長者生活環境來提升長者服務效益、透過大灣區來豐富澳門長者對服務選擇。
(文中小題為編者所加)
澳門大學公共行政碩士課程主任 陳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