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院街”馬忌士街
在西墳馬路與瘋堂斜巷之間有條馬忌士街,與周邊街區共同構成充滿獨特韻味的葡式風貌。
馬忌士街,曾因旁邊仍是痳風病院的望德堂而被稱為“病人院街”。一九三二年,澳葡政府才將這段斜路改作馬忌士街,原本位處義字街的同名街道則併入義字街;除了這段歷史容易混淆,還有內港的比厘喇馬忌士街、三巴仔街附近的馬忌士圍及路環市區的馬忌士前地,亦容易搞錯。
區內曾爆發鼠疫
馬忌士街仍是病人院街時,許多華人教徒都在望德堂附近搭屋居住,因此街上與整個堂區一樣遍佈民房、木屋。十九世紀後期區內爆發嚴重鼠疫,政府着手清拆木屋後,經教友籌措大部分資金在區內建起兩層高的平房住宅,再劃分出多條街道,初步形成今日的格局與面貌。
保護美化舊建築
隨着澳門經濟發展,馬忌士街部分平房被重建成大廈。至一九八四年,澳葡政府將該區列入重點保護的文化財產名單,禁止再拆除區內的老建築,後來更重刷外牆,加設燈飾翻修美化,讓馬忌士街形成今日富有葡式韻味的風景線;平房小屋得以保留,不過當年以葡式碎石鋪成的斜路近年就因安全問題而重鋪成水泥路。
欲知更多詳情,立即掃碼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