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設計觀照瘟疫封城
——記澳門人參與布拉格劇場四年展
文:小澳胞(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戲劇的世界天高海闊。近年愈來愈多年輕的本地戲劇愛好者越洋“取經”,並將所吸收到的經驗帶回澳門,用汗水撐起本地劇場的發展。澳門舞台管理技術協會早前率領兩位本地劇場設計師陳家彥、丁加敏,參與在捷克舉行的“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感受到國際劇場創意之間的互相激盪與刺激,令他們收穫良多!
四年一度的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始於一九六七年,由捷克文化部發起,由捷克藝術與劇場協會共同主辦,是當今全球最資深,以劇場設計、表演設計及表演建築為主的國際展覽與藝術節,廣受世界矚目。今屆布拉格劇場四年展主題為“RARE”(即稀少、罕見、珍貴之意),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表演設計工作者、舞台設計和表演從業者參與,以“珍稀”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共同描繪後疫情時代的劇場未來。
疫情居家觀照內外
這次團隊參與展覽作品名為《Home
Staycation》,由陳家彥及丁加敏共同創作,透過疫下“Home Staycation”(家居度假)階段性現象,探討及呈現疫情對社會和文化習慣的改變。創作人陳家彥表示,“‘Staycation’是一個因應疫情時代重新興起的詞彙,當我們受限於因應疫情所實行的封城措施,長期不能離開常住的城市而必須‘Stay
’,進而折衷在本地的‘Vacation’。也許這只是疫情期間各大酒店為了推銷而使用的一個行銷詞彙。但除了在實際層面上的意思外,我們更想以此為引題,透過這種正在變化的階段性現象,探討及呈現疫情對社會和文化習慣的改變。”
陳家彥表示,“作品運用了裝置表現疫情期間個人在家或區域被困住在‘內’的意象,而錄像及AR虛擬實境等媒介則表現這期間以‘外’的世界,甚或乎是重新思考‘內’、‘外’的自觀:身體被固足,但想像不會。同樣地,未來表演形式的體驗,實或虛的邊界如何被打破,也正正是我們一直在尋找與期待的。”
事前預展盡善盡美
澳門舞台管理技術協會理事長、是次展覽的製作經理劉芷蕙表示,“澳門舞台管理技術協會自去年二月上旬開始招募作品,並聯絡了本地劇場工作者,希望他們提交作品概念和草圖。最終我們收到四份作品。在經過來自視覺藝術、戲劇及文化評論等專業範疇的評審團隊進行評選及與創作者網上面談後,選出了陳家彥、丁加敏創作的《
Home Staycation》,並於去年六月提交設計概念,供布拉格劇場四年展官方正式參展。”
談到籌備是次展覽面對的困難和挑戰,劉芷蕙表示,“在本地試展是澳門舞台管理技術協會參展十分重要的一環,要求策展團隊及創作人在澳門把作品如正式展覽般呈現一次,讓創作人能發現問題及作出適當調整,同時汲取澳門觀眾意見,讓參展作品能盡善盡美。今次我在參與統籌、協調、製作場刊及有關指示等工作過程中,收穫了寶貴的劇場展覽工作經驗。”
藝術信仰以終為始
陳家彥及丁加敏都是熱衷參與本地劇場作品的“幕後功臣”,二人談到作品《Home Staycation》順利完成是次參展,感謝澳門作品受外國觀眾注目,並收到一眾來自全球各地觀眾及團隊的意見回饋,令這次參展變得極具意義。
陳家彥表示,“今次被開幕表演深深吸引,其中有男演員用大聲公在烈日下高喊着:‘所有藝術家們、為劇場藝術醉心的人們、表演者、一切設計師、技術人員,我現在告訴你們,出來吧!藝術需要你們!出來吧!大膽地說話!放肆地設計!把你們對藝術的貪婪與渴求一一展現!表演吧!設計吧!創造新的劇場藝術和形式吧!’當刻令我們非常深刻,真的有如神召幻覺般,這番話是多麼讓人鼓舞。”
陳家彥又稱,“這番話提醒我們劇場工作者:我們有同一信仰的,這個信仰不是甚麼別的神,這個信仰就是‘藝術’。以終為始,這個提醒真的也成為參展期間很好的起點,關於後疫情世界重新開啟的雀躍,關於對表演藝術的熱愛,關於自身對設計的願景和觀照來說,在參展期間都為我們注入、更新了很多能量。”
作品為媒聆聽反饋
丁加敏表示,“記得在第一次到達展場時,我們不禁站在展場分區的路牌前,感歎着:我們作品終於到了呢。這次大會主題是‘珍稀’,從遞交作品徵集到被澳門舞台管理技術協會選中參展,再到澳門舊法院試展期間,作品的主題一直在我們腦中交織,在這三年間疫情狀況及政策的變化,無疑使‘珍稀’一詞在人們內心有着特別的解讀。”
丁加敏又稱,“能代表澳門參展是一件值得興奮的事情。然後透過作品做橋樑,在這個國際平台上聆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作品的反饋,以及了解不同國家在劇場專業上的發展,探索不同的歷史、文化和生活面貌是怎樣影響着人們的設計。相信這些交流與互動,對我們自身及作品的深化都會有着正面的化學作用。期待未來能夠於國際舞台看到更多澳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