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如此美好
要是災難發生,在家的我大概會選擇第一時間逃到廚房。狹小的空間裡有水、有食物,想要活着,就先要懂得如何去解決基本需求,找到一個能讓自己安心的地方,然後在這庇護所裡,處理好大大小小的各種傷口,雖然疼痛,但是值得。
“全世界我最喜歡的地方大概就是廚房。”
某次家排結束後,有位小組成員向我推薦了吉本芭娜娜的《廚房》,說這是本帶着治療效果的神奇小說,後來在情緒上遇到狀況時,身旁的朋友也剛好提到了這書;兜兜轉轉,始終還是把書從台北帶回了家,但過後一直放在書櫃裡,遲遲找不到機會翻閲,真正把書捧在手上去讀時,是祖父離世後,我身上的皮疹惡化到無法入眠時。
“哪怕是骯髒的廚房,我也一樣喜歡。”
待災難真正降臨後,人們反而更能看得清所謂的幸福。相依為命的祖母身故,願意收留自己的好心人不幸遭到殺害,愛人因車禍突然離世,被收錄在書中的〈廚房〉、〈滿月〉、〈月影〉三個中篇小說都是以死亡作為開首的。關於死亡的話題,總是像塊巨石般壓在了人們的胸口之上,若故事情節要繼續發展,裡頭的角色就必須繼續呼吸,而正在閱讀的我們也一樣,需要把身上的石塊逐個鑿碎,時刻提醒自己繼續呼吸,繼續活着,才看得到故事的結尾。如此一來,小說所描述的重點就不再是死亡本身,而是那些因死亡而受傷的心,是如何被療癒的。
“儘管沒有任何人教我,我也很早就已察覺,在房間角落悄悄呼吸,隨時準備撲上來的那種令人悚然的靜謐,即便小孩與老人過得如何開朗樂觀,還是有無法填補的空間。”
人總是會受傷的,所以要先去找到治療的方法,閱讀是其中一種。活着,活着。在《廚房》問世的三十多年間,從當年日本的泡沫經濟,到再次更換了年號的如今,許多讀者已從故事中找到了療癒的方法,經歷了各自的災難後活了下來,但活着就仍然會受傷,再次逃回廚房,回到庇護所內,依舊疼痛,但也依舊值得。
在那段漫長的折磨人的失眠裡,我彷彿一直在等一場夢,一場可以跟祖父好好告別的夢,但夢是不能強求的,除了等,我別無他法。為了做夢,我開始好好睡覺,好好呼吸,好好活着。兩年時間即將過去,又來到相同的季節,我把書再次捧在手上,讀着相同的故事,讓相同的情節發生,看着相同的角色退場,替相同的角色感到難過;既然人能夠被相同的事情所傷,就能夠被相同的溫柔所治癒,一切都會好的,我選擇繼續相信這世界如此美好,縱然會讓人心碎,卻依舊美好。
林 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