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堂即支糧廟
葡萄牙有一句頗有趣致的詩句:“兩個葡萄牙人相遇,是一個擁抱;三個葡萄牙人相遇,是一桌酒宴;四個葡萄牙人相遇,那就建立一座仁慈堂。”這句詩反映了在十五至十六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葡萄牙將仁慈堂這一源自其本國的天主教慈善機構傳至世界各地。
仁慈堂最早由葡攝政女王唐娜 · 萊昂諾爾(D.Leonor,1458-1525)創立,隨後在葡國國內迅速擴張,並於其在各大洲的勢力範圍遍地開花,其中便包括至今仍屹立在議事亭前地的澳門仁慈堂。澳門仁慈堂由澳門天主教區第一位主教賈尼勞(D. Belchior Carneiro Leitão SJ)於一五六九年建立。仁慈堂是澳門歷史最悠久、同時也是西方設在東方最古老的慈善機構,後來陸續出現的貧民醫院(白馬行醫院)、麻風病院、育嬰堂、婆仔屋等機構均與仁慈堂關係密切或由其直接管理。
較早的中文史料亦對仁慈堂有所記載。《澳門紀略》有謂:“南隅有廟曰支糧,如內地育嬰堂制,門側穴轉斗懸鐸,有棄其子者,掣繩響鐸置轉斗中,僧聞鐸聲至,收而育之。”文中的“支糧廟”指的便是仁慈堂,學界對這一名稱的來歷有兩種看法,一是認為該機構時常向窮人佈施口糧,二是認為昔日仁慈堂轄下其他慈善機構之職員皆於該處支取薪水。此外,該段引文亦反映收養棄嬰乃是仁慈堂的主要善業之一。
時至今日,擁有四百餘年歷史的澳門仁慈堂已成為澳門特區開展社會服務的重要力量,其屬下的安老院、托兒所、盲人重建中心等設施亦發揮着相當的社會服務職能。不僅如此,仁慈堂還肩負傳承和發揚本澳天主教社區和土生葡人族群豐富文化遺產之責任。二〇〇一年揭幕的仁慈堂博物館,已成為澳門文化旅遊線路上的重要景點,每天吸引着絡繹不絕的遊客。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田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