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講述”圖片故事
如今普通人常用手機捕捉發生在身邊的人或事,並迅速將其轉化為網絡熱搜。那麼在波瀾不驚的平日,是否對所見所聞也能作一番深入的影像發掘?我以為同樣很有作為。至少別讓智能手機僅停留在“到此一遊”或“杯觥交錯”的拍攝功能,而枉費手中如此便捷的傳播工具。
經常外出旅行,若是遇見可視度比較高或者具有重大背景的題材,我都會用手機進行專題攝影或者圖片故事形式的拍攝。回頭集納成九宮格,配一段短文,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微博賺取點讚和關注,表明自己對涉及的人或事有深入的瞭解,而不是走馬觀花。
手機圖片故事,是講述一個故事或一件事情,通常以一幅開篇場景表現鮮明的主題,再由若干幅有局部細節的畫面講述故事,最後選一幅結束該專題的收尾照片。至於選題並無嚴格的限制,通常只要是關注現實的內容均可。但是要注意從小的切口入手,避免大而無當。有位美國攝影家說過:“當你選擇一個城市作為報道對象,你就完蛋了;當你選擇一個社區作為報道對象,你會感到困難;當你選擇一條街道作為報道對象,你就能做成這件事;當你選擇一個家庭作為報道對象,你的工作就容易多了;當你選擇一個人作為報道對象,你就成功了。”《三峽守護人》這組照片(如圖),便是我用手機從三峽庫區的一個側面獲取的專題故事。
當時我在遊覽長江石寶寨名勝,被鄰近的“三峽庫區水土保持與環境研究站”所吸引。它是舉世矚目的水利工程中的一個監測環境的科研機構,其科研人員在此長期進行觀測和機理研究,既為庫區退化的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賦予科技支撐,也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準確的資訊和科學依據。像這樣的題材非常符合圖片專題“小處入手,大處着眼”的拍攝。
雖然它沒有新聞照片的時效性那麼強,但卻通過三峽特定背景下一群人的默默奉獻來引起讀者的關注。在拍攝時,畫面的攝取可以有先後,但是心中一定要有貫穿生態環境的主軸。礙於手機抓拍明顯弱於單反相機,因此在採訪過程中,在不違反真實性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地示意或擺佈被攝物件。比如最後一張刻劃團隊精神面貌時,建議科研人員站在長江背景前拍攝,顯然沒有特別的做作。把它選為故事的結尾照片,符合首尾相連、前後呼應的邏輯關係。
此外,圖片故事或專題照片很重要一環,是用一段文字對其串聯。文字描述的側重點,可選擇不善於畫面表現的方面,如引述科研人員的話、客觀背景介紹、主觀情形描述等。這些圖文元素疊加起來才是完整的手機圖片故事。
圖/文:謝震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