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高敏人的妙計良方
近年來,市面出版了許多探討“高敏感族”(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的書籍。本書是其中之一。任職諮商師的作者,以過來人身份分享如何走出HSP困境,重拾活力人生。
HSP這個概念,源自心理學家伊蓮 · 艾融博士二十多年前所提出。根據其研究顯示,世上每五個人就有一人具高敏感特質。這類人能輕易察覺周遭細節,卻容易受外在刺激而出現不適感,且幾乎所有不適感都會被放大。例如:他們待在太多刺激的環境就想逃離、對於短時間內要應付多項事感到煩躁、容易受別人情緒影響和自責等。HSP絕不是一種病,只是與生俱來的特質。而這種特質不限於人類身上,其他高等動物如貓、狗、馬、猴子等也有相同情況。這或許是動物為了物種延續,故意繁衍出敏銳善感的個體,有助於覺察危險訊號,趨吉避凶。
本書將HSP稱為“高敏人”,而與此相反、心思不細膩的人稱作“鈍感人”。研究顯示,高敏人與鈍感人的大腦神經系統是不一樣的。高敏人擁有的超強感受力,從人的表情語調、用字遣詞、現場氣氛等與人際關係有關的,到光線、聲音、氣溫等環境變化,這些“自身以外”的影響當然可感受得到。不僅於此,他們連身體狀況、心情、腦中乍現的點子等發生在“自身以內”的影響,也很快能意識到。
雖說高敏人的善感,經常令自己承受壓力、身心俱疲,有其辛苦一面,但也因為善於感受,所以容易察覺身旁的好事,能細細品味好心情與幸福。
書裡提供自我檢測表,讓讀者檢視自己是否屬於高敏一族。然後從高敏人的心理機制出發,談到人際關係上如何無壓力地與人共處,並介紹了一系列讓高敏人可將細膩特質轉化成優勢,且活得自在的好方法。
書內談到,高敏人最典型的煩惱是,跟人在一起很容易累。這並非因為他們搞孤僻、不愛與人相處,而是基於神經系統的運作,比鈍感人感受到的訊息量多出太多,導致非常容易疲憊。因此高敏人需要時間獨處,靜下來讓心沉澱休息,待釋放過度接收的刺激後,即可恢復原本的穩定與開朗。高敏人必須確保自己獲得充分獨處的時間,才有餘裕接受新的刺激,內心才會再次渴望與他人連結。
此外,高敏人有個共通點,就是常“半自動處理察覺到的事,並深受困擾”。他們由於容易察覺到他人的需求而多替人着想,亦傾向於遵守社會規則及回應世俗期待,因而往往將自己的需求往後擺,讓步次數較多,卻又因壓抑自我而心煩意亂,甚至精疲力盡。高敏人想要活得自在,就必須切斷這條自動回覆的迴路。察覺任何事時,先停下來問自己想要怎麼做、是否要處理它;若要處理,則應從心出發,選擇好處理的方式。
換句話說,重點是聆聽自己的心聲。不過,高敏人常捕捉到各種微妙感受,在雜訊很多的狀態下難以聽見心聲,也有可能推斷錯誤。書內提出採取物理性防禦措施,協助高敏人降低雜訊、預防刺激。秘訣是先區分五感(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從中找出最敏銳的一感重點處理。
比方說,針對視覺敏銳的高敏人,對策是限制眼睛的可視範圍,將不必要看的東西阻隔在外。具體方法包括:降低眼鏡度數、戴上太陽眼鏡、平光鏡或粗框眼鏡。
總結書中所言,高敏人需要做的並不是提升抗壓能力、關上心門或假裝不在意,而是要將接收到的細膩感受視為心的指南針,精準定位出對自己好與壞的事物;多重視和表達內心感受,在人際關係上要懂得劃界線,並訓練自己應對察覺到的訊號;盡可能降低外部刺激,搭配休息。這樣便能夠從精疲力盡的高敏人,蛻變成精力充沛的高敏人。
本書除了值得推薦給高敏人,亦適合鈍感人閱讀,藉此會對身邊的高敏人多添一份理解與包容。
蘇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