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俠片與火燒片
令狐昭
一九二〇年代至一九三〇年代是中國電影業發展的高速年代,無論在製作、發行、放映、市場開拓、投入的人才和資金、電影作為大眾娛樂的普及等,都出現了巨大轉變。尤其是一九二〇年代中後期迅速崛起的武俠神怪片,它是中國歷史文化、敘事傳統與複雜現實相互交織而成的產物,也是古裝片在嚴酷的商業競爭環境中尋找出路的結果。
一九二五年,邵醉翁創辦天一影片公司,並以其敏銳的商業觸覺開拓市場。天一出品既追求故事懸念,又注重發揚中華文明,開創諸如《梁祝痛史》(一九二六年)等稗史片,引發古裝片熱潮,自此神怪風氣日盛。而《女俠李飛飛》(一九二五年)則讓古裝片裡的武打元素得到強化。由京劇名旦粉菊花①飾演的李飛飛,扶弱鋤強,飛簷走壁,令觀眾如痴如醉;最微妙的是電影宣傳單的配色,跟二十世紀初英國女權運動的主色調不謀而合。
不過這位女中豪傑並未掀起風雲。直到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一年間,中國影壇才湧現第一個武俠電影創作浪潮。最早的方世玉電影《方世玉打擂台》(一九二八年)和《新少林寺 · 方世玉打擂台》(一九二八年)都在此時問世,任彭年②更一口氣拍了十三集《關東大俠》(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四年),由身材矯健、英氣勃勃的鄔麗珠扛起全片。二十年後在黃飛鴻電影裡擔任主角的曹達華,十五歲便赴上海月明影片公司當《關東大俠》的臨時演員。
那時武俠神怪片約佔電影出品總量的六成,如此怪現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一把火”燒出來的——由鄭正秋、張石川改編自平江不肖生長篇小說《江湖奇俠傳》的《火燒紅蓮寺》(一九二八年),上映後贏得巨大反響,顯示出武俠片所蘊藏的強大巿場感召力,難怪後世視之為武俠片開宗立派的奠基之作。該片遠近轟動,同業紛紛仿效,致使《火燒青龍寺》(一九二九年)、《火燒九龍山》(一九二九年)、《火燒七星樓》(一九三〇年)之類的“火燒片”接踵而出,銀幕上到處大火。第二集引入胡蝶所扮演的紅姑,她身穿的紅衣乃是在菲林上逐格填色的效果,其形象深深地影響了後來香港武俠片的風格與選材。
這時期女俠經常充當主導角色,女俠片如《紅俠》(一九二九年)、《女俠白玫瑰》(一九二九年)、《荒江女俠》(一九三〇年至一九三一年)、《江南女俠》(一九三〇年)、《女俠黑牡丹》(一九三一年)等共同製造新的性別話語,虛擬世界的女性地位被提升至前所未見的高度。同期業界還拍製了不少神怪色彩較淡或沒有神怪色彩的武俠片,這些影片與神怪片、武俠神怪片一起構成中國早期電影裡最宏大的類型奇觀。
回頭看來,從《江湖奇俠傳》轉化為火燒片,到眾多武俠片風起雲湧,似乎都充滿了偶然性,但當中蘊涵着必然因素。長達十八集的《火燒紅蓮寺》,情節緊張曲折,人物武藝高強,機關佈景奇妙,使觀眾倍感新鮮刺激。加上時局動盪,這些作品以行俠仗義、除暴安良為題,既讓人宣洩情緒,又令人耳目一新,部分內容甚至能與民族命運的關注聯繫在一起。
(粵藝武俠片的前世今生 · 五)
註釋:
①戰後在香港開辦京劇科班,培養了大量演藝人才。
②第一代武俠片導演。一九五〇年代執導了由鄔麗珠主演的《永春三娘與洪熙官》(一九五六年)和《黃飛鴻夫妻除三害》(一九五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