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清人書法絕句
羅雪堂振玉
憂國傷時復憫農,嘉名永錫曰貞松。
行朝耶律哀馮道,幸有彫文世所共。
上虞羅振玉,字叔蘊,一字叔言,號雪堂,人稱近世學術鉅子,世無間言。博究經史、目錄、古器、金石、文字。與王觀堂、董彥堂、郭鼎堂稱甲骨四堂。唐蘭論曰:“自雪堂導夫先路,觀堂繼以考史,彥堂區其時代,鼎堂發其辭例,固已極盛。”“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此之謂也。同治五年生,十五學刻印,十六學金石文字,年未弱冠,以一歲之力三讀《皇清經解》。校勘王述庵《金石萃編》,成《讀碑小箋》,為著書之始。繼又泛濫九流七略,以先輩“讀書當一字不遺”為訓誨。於古學包孕並舉,值國家遭亂,文物流散,古物出土,兼收並蓄,尤重輯佚考訂,發揚國故,著述豐博。舉其大者,殷墟甲骨有《殷墟書契考釋》、《殷文存》,上古金文有《三代吉金文存》、《貞松堂集古遺文》,漢晉簡牘有《流沙墜簡》,敦煌文書有《敦煌石室遺書》,石刻碑碣有《漢石經集錄續補》、《高昌磚錄》,金石古器有《歷代符牌圖錄》、《雪堂所藏古器物圖附說》、《古明器圖錄》,師儒手札有《昭代經師手簡》,圖書提要有《雪堂校刊群書敘錄》,璽印譜錄有《赫連泉館古印存》,書法庋藏有《百爵齋藏歷代名人法書》、《貞松堂藏歷代名人法書》,《雪堂叢刻》則匯輯名家著作,誦先人之清芬。益有進者,兩度保護大內檔案。宣統初,禁城內閣大庫修整,閣議“無用舊檔”奏請焚毀,准奏。雪堂時任學部參事,赴大庫檢取書籍,見舊檔排比日月,史料咸足珍貴,乃力言之於張香濤,請罷焚毁。檔案遂移學部。此為一。入民國,北洋政府教育部以經費緊絀,將檔案分裝八千麻袋,售予紙店作紙漿,獲利四千銀圓。事為雪堂聞悉,不惜舉債,以三倍高價挽回,此為二。據檔案刊行《史料叢刊初編》二十二種,又著《車塵稿》。以力不能勝,再讓予李木齋,輾轉歸公,今分藏海峽兩岸。其保存文獻之功厥偉,或以曾受偽滿職訿之,誠足令人深惜,然予謂使世無其人,則此偽臣必有他人為之;使世無雪堂,則大內檔案盡皆毀滅,一朝國史闕漏無從補苴矣。嗜書,尤精篆隸,下筆謹嚴。以三日夕集殷契為聯語,得百聯,刊為《集殷墟文字楹帖》。論書有云:“古人作書,無論何體,皆謹而不肆,法度端嚴。後人每以放逸自飾此中不足也。”見《自臨孔宙碑》。故其四體皆嚴飭端古,並無率筆。又以金針度人,論篆書可分古文、秦漢魏晉、唐宋,共三期。古文以彝器款識、貞卜文為一類,岐陽獵碣附之;秦漢以吉金款識、碑額為一類,新出魏石經直接兩京;唐以後則李少溫、二徐、夢英為一類,元趙文敏得李徐之傳。書勢以結字、筆法為兩大端。古文結字任其天然,秦漢漸整,少溫二徐益趨勻稱。古文、秦漢人筆法不異,古文有折無轉,秦漢參以圓轉,唐人紆徐,宋以後古法殆絕。鄧完白用漢法,而去古甚遠。見《答人問學篆書》。此羅雪堂書秦廿六年詔銘文,結字不取原刻之參差,改以勻稱舒展,體格略近漢《袁安碑》,而出以溫穆敦厚之筆,是其本色。丁巳為民國五年,時年五十一,適自東洋歸國,中秋雨窗書於海東寓居,想其興酣落筆之時。
陳懷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