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為他山之石?
過去幾年受疫情影響,不少學術研討會要不就是延期舉行,要不就改為線上研討。一般來說,如果是純學術討論性質的研討,改為線上形式沒有多大的影響,但是一些研討性質屬理論與實踐互證的,在線上開展可能就達不到理想的效果了。而小班化教育研討會便屬於這一類理論與實踐互證性質的研討,就只能待復常後重新啟動了。筆者有幸於上周參與了由杭州市富陽區教育局主辦、北京時代鳳凰教育研究院與杭州新時代小班化教育研究院承辦的“首屆新時代全國小班化教育研討會”。
最早期有關小班化教育的研討會,應是二〇〇六年在溫州舉辦的“長三角首屆中小學小班化教學研討會:專家眼中的小班化”。然而,讀者千萬別理所當然地認為小班化教育的出現就是在此期間。在小班化教育的推進中,南京市教學研究室應是內地率先推動的力量。根據《中國青年報》在二〇一二年的報道:“自二〇〇一年以來,南京市投入上億元專項經費拓展小班化教育,目前實施小班化教育的小學已有九十二所(每班人數二十八人以內),佔全市小學的百分之二十七;初中二十二所(班額三十六人以內),佔全市初中的百分之二十。”事實上,南京市小班化教育研究室也是港澳早期常去“取經”的點。
至於基於大中華概念的小班化教學研討會,應以二〇〇九年在香港舉行的第一屆為起始,其後每年由不同的省市承辦,例如:大連、廣州、成都、台灣等,而澳門也在二〇一七年作為主辦方舉辦了“二○一七年大中華地區小班化教學研討會”。這次在杭州富陽區舉辦的研討會,既有“承傳”小班化教育的精神,也有“開拓”和“重新出發”的意涵。何解呢?首先,大部分的參與者都是來自過去長三角/大中華小班化教育的“鐵粉”,這些與會者在小班化深耕了十多二十年了。雖然說是“首屆”,卻並不是從零開始的,而是傳承自內地不同地區的小班化教學的實踐經驗。而“重新出發”的意涵則體現於“首屆”,正如杭州市富陽區教育局周喜軍副局長在閉幕式的發言,令教育工作者很感動。他的大致意思是說,有首屆就會有第二屆、第三屆……全國都面臨學生人口下降的趨勢,所以班級結構自然會步入小班的,這跟澳門過去的發展情況很接近,既有這樣的條件,也是改革的契機,為了迎接學生人口下降的趨勢,杭州市的小班化也將從小學和初中階段往前拓展,並抓緊幼稚園這個階段,做好小班建設。當然,周局長席間也說了,以往做任何改革都是由其他的成員兼任開發工作,不是不可,但是效果未必理想。只要是經過調研且具價值的,教育局必須有合理的資源配置,才能有效推進。他的這一番發言,對於開發者和參與者而言是十分鼓舞人心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澳門的小班經驗或許曾經是其他地區的他山之石,如今富陽面對人口結構改變而對小班化教育的工作投入和魄力,也許是澳門在小班化教學議題的他山之石呢!澳門過去面對班房不足而由小變大班額,現在學生人口下降了,應是提高教學素質的好時機!大家準備好了嗎?
黃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