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出生率對教育界的影響
疫情前後幾年,本澳一直處於低出生率狀況。究其原因,首先居民的觀念有所變化,因為生活節奏變快,青年忙於事業及個人取向,遲婚、不婚或婚而不生的情況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這個原因在疫情前已存在,可以估計,在疫情後的相當長時間內仍會持續,甚至增強,是根本性、長期性原因。其次是疫情的疊加效應,因為新冠帶來的恐懼,加上疫情惡化居民的經濟狀況,三年以來更加不願生育。依過往經驗來看,疫情的影響會比較快過去,按目前的情況來看,只要經濟持續改善,只需一兩年就可以消除疫情對出生率的暫時性影響。但居民因生活壓力或觀念轉變而不肯生育,則會長期起負作用。要鼓勵居民的生育積極性,政府需要制定一籃子方案,包括經濟措施、友善政策、照顧援助等,才能產生作用。
至於出生率對教育界的影響,未來幾年都會持續,而且因為升級的原因,生源減少的負面影響將呈波浪式推進:先幼稚園,再小學,最後波及中學。教育界對此應有準備,更要做好應對措施。
首先是要用好當前的小班制政策,做好班級的調整。當前規定,入免費教育網的非高等教育學校每個階段每班人數為二十五至三十五人,只要達到人數下限,即可不扣津貼;即使每班不足二十五人,在一定條件下仍然可以開班,但會扣掉相應的津貼。從宏觀上看,澳門非高等教育正規教育部分平均每班人數約為二十八點七人,總班數為三千〇三個班。從平均人數看,仍比下限二十五人多三點七人,乘以總班數,還有一萬一千人的彈性空間。當然,因為每個教育階段及每個年級的情況不同,每間學校情況有別,實際上許多學校都有即時縮班裁員的壓力。仔細分析,未來幾年幼稚園人數減少有縮班之危機,小學、中學有人數增多的情況,而澳門的學校大部分是“一條龍”的結構。因此,一條龍學校可依據年級推進情況,在可行的情況下,若被迫減少幼稚園班級,可以考慮增開小學班級來抵消,盡量保持總班數不變。幾年後,當出現小學人數減少被迫縮班的情況,同樣可以設法增開中學班級以作平衡。總的原則就是,一條龍的學校可以在不同階段作出班數增減來應對生源的波段減少。當然,如果只有幼稚園一個階段的學校就比較被動,只能靠自身的吸引力來保持生源。
其次要做好必要的教師轉銜準備。上面講的班數調整措施,要收穩定教師隊的效果,必須做好教師轉銜的工作。所謂教師轉銜,就是指教師從一個教育階段轉到另一個相鄰的教育階段任教,這是《私框》允許的舉措。舉例來說,幼稚園的老師可以轉教小學,小學的老師也可以轉教中學,反之亦然。當然,轉銜需要滿足幾個條件:一是相關教師要任教相近年級,二是轉銜教師要達到一定教齡。一般來說,教師轉銜很少作出,但對於生源的波段變化來講,這是《私框》留給學校的一項可行的應對措施。而且,根據生源的推進規律,只要出生率回升,轉銜不會長期存在,只是一種短期應對手段。所以就算轉銜的老師不適應,幾年後也很有回歸原階段的可能性。
第三是教育當局的適切幫扶措施,尤其是善用現有的教育土地來幫助具備條件的學校改善校園環境,使得這部分學校(如一些裙樓學校)有更公平的校舍來競爭生源。下次詳談。(二)
陳家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