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04版:澳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橫琴擬開發文史旅遊資源
學者:五方面加強琴史研究
貴陽商會助黔貨進琴澳
春季塔石藝墟今最後
粤港澳名家書畫展市署畫廊揭幕
文化局:望廈山房擬增商業元素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24日星期四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4月30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橫琴擬開發文史旅遊資源



在腦背山武帝廟田野調查後留影


考察馬尿河“相思瀑布”葡文碑刻後留影

    邀三地專家學者考察深合區田野史跡

    橫琴擬開發文史旅遊資源

    【本報消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民生事務局特邀包括本澳在內的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等領域多位知名專家學者,於本月廿五至廿七日在合作區開展三天田野考察活動,旨為加強橫琴歷史文化資源的發掘、保護和利用,闡釋橫琴歷史文化價值定位,給橫琴歷史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提供學術支援。

    參與考察活動的專家學者有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劉志偉、吳滔,暨南大學澳門研究院研究員金國平,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長江學者講座教授鄧聰,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副館長(學術)高級研究員鄭煒明,青島大學中國法律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青島大學法學院教授杜靖,澳門理工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教授林發欽,中山大學旅遊休閒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孫九霞,澳門文教出版協會副會長、金蓮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殿紅等。合作區民生事務局副局長馮方丹、文體處代理處長黎義等出席相關活動及座談會。

    專家學者們先後考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橫琴赤沙灣沙丘遺址,腦背山武帝廟、紅旗村葡文碑刻、橫琴中心溝指揮部舊址等歷史文化遺存,並走訪石山村、洋環村,與居民及親歷者深入交談。經過這次田野考察,專家學者皆有眾多新發現,並帶來新思考。

    沙丘遺址內涵豐富

    一是赤沙灣沙丘遺址的年代較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至今保存完好,距今有六千至七千年歷史。其文化內涵豐富,遺址主體位於沙丘之上,與沙丘遺址相關的瀉湖、海灘、岬角等也是遺址的有機組成部分,未來應擴大赤沙灣沙丘遺址的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範圍,編制遺址保護利用規劃,更好實現對沙丘遺址的保護利用;二是葡文碑刻內容基本可以確定,專家推測碑刻很有可能只是周邊“紀念性”工程一部分,有待進一步學術驗證;三是腦背山武帝廟旁邊碑文上的部分商號名稱與澳門同時期的商號重名,兩地可能在信仰生活和經濟民生方面有所交流與疊合。

    全面研究加強保護

    專家學者認為,全面、系統、分步驟對橫琴歷史文化及橫琴、澳門歷史關係展開研究,可幫助人們認識橫琴、熟悉橫琴,對橫琴歷史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提供學術支持。下一步,該局將加大對橫琴歷史文化的保護力度,編制文物保護規劃,對琴澳歷史文獻、考古等資料進行檔案整理,系統研究與梳理橫琴歷史及琴澳關係史基本脈絡,形成學術研究報告,更好保護與活化利用區域歷史文化資源,為合作區未來發展打下扎實的文化基礎。

    考察活動由金蓮花(珠海橫琴)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橫琴文化站協辦。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