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四月十五日晚,《天地永樂 · 中國節》在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上演,由中央民族樂團和澳門中樂團聯袂演出,指揮家葉聰執棒。該音樂會將民族音樂與傳統節慶相融合,以八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節日為主線,展現了中國音樂和文化的意蘊。
整場音樂會分為多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有其獨特的主題和表現形式,形成了整體結構的連貫性和單曲風格的多樣性。比如“清明”中,中阮演奏者一邊演奏一邊吟誦着古詩《春曉》和《清明》,以傳統古琴曲《酒狂》的旋律動機引領着聽眾前往牧童遙指的杏花村;“七夕”中,二胡與笛子的應答,好似牛郎與織女在鵲橋上互訴衷腸,奏響了中國文化的浪漫,訴說着流傳千載的愛情故事;尾聲用《春節序曲》的旋律加以變奏發展,將音樂會的氛圍推至高潮,奏出了傳統佳節的美好寄託,奏出了中華民族的通達樂觀。
不過該音樂會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
演出的九個曲目均是由作曲家們新創或編配的,但節目單中卻沒有這些作曲者的資料介紹。作為創作者,作曲家的創意和才華為音樂會作出了最基礎的貢獻。在節目單上介紹作曲者的信息既是對作曲家的尊重和肯定,也有助於觀眾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創作意圖和情感內涵。
此外,雖然整場音樂會在演奏技藝上達到了高水準,但部分曲目本身的創作卻沒有太多突破性的內容,未能真正地展示當代中國音樂的美學風貌。例如《序曲》的整體表現就較為傳統,缺乏新意和深度,未能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
但總體而言,此次音樂會仍是一場值得欣賞的演出。它以民族樂器結合古今音樂元素,講述傳統節日的精神內涵,不僅是對文化的展示,更是對文化的傳承。希望作曲家們繼續在傳統音樂和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探索和嘗試,從而推動中國當代音樂的創新發展。
張孟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