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派技擊小說
令狐昭
一九五八年胡鵬的黃飛鴻電影仍保持高產,一股銳不可當的跨載體新能量在同年蓄勢待發。峨嵋影片公司開風氣之先,創業作《射鵰英雄傳》(一九五八年)請來胡鵬掛帥,第一代梁寬曹達華“轉世”為大俠郭靖,在民族危機的視野中構建愛國俠客的銀幕雛形。然而粵語片從黃飛鴻傳奇模式過渡到梁羽生、金庸的歷史傳奇模式,並非一種單純的“改變”,也不能被視作“淘汰”,因為跟武打類型、俠義題材共生的歷史底蘊和通俗文化早就存在,而意識形態、文化場域、社會思潮和文藝思潮一直都在激盪碰撞、交織互動、此消彼長。
正如一九三〇年代至一九五〇年代間盛行的粵港派技擊小說①,當中有關洪熙官、方世玉、黃飛鴻等少林弟子的事跡,皆為大眾所琅琅上口,傳頌至今。傳說福建南少林是反清大本營,清廷火燒南少林寺後,俗家弟子洪熙官逃至廣州,遂將洪拳傳入廣東,並在民間廣為流傳,至晚清蓬勃發展,造就了“廣東十虎”等名家。歷史上,在嶺南武術中出現的傳奇式人物,最為著名的鐵橋三、黃飛鴻都是洪拳傳人。黃飛鴻在佛山隨鐵橋三高徒林福成學藝近兩年,學成鐵線拳和飛砣等絕技;一八八二年受聘為廣州水師武術教練,四年後辭職在廣州仁安街設跌打醫館“寶芝林”,一八八八年被聘為軍醫官和福字軍技擊總教練。②
晚清是個內憂外患深重的時代。黃飛鴻和方世玉這對技擊文化“雙生兒”,同在甲午戰爭時期“覺醒”。當時真實的黃飛鴻隨軍抵台抗日,而虛構的方世玉則在戰爭爆發前一年在俠義公案小說《聖朝鼎盛萬年青》③裡現身,可是方世玉等少林人物俱遭剿滅,慘淡收場。直到一九三〇年代初,日本侵略中國東北之時,有文人墨客率先為少林群英平反昭雪,如上海武俠小說作者江喋喋撰《少林小英雄》,廣州報人鄧羽公④在報紙上連載《至善禪師三遊南越記》,二人不約而同地從《聖朝鼎盛萬年青》取材,為少林英雄改寫命運──江喋喋刪去原作的乾隆部分,讓方世玉從小霸王蛻變為俠客,如此一改,在上海文壇並沒有掀起風雲;鄧羽公則以“反清復明”的旗幟糾正前人“謬誤”,復歸英雄本色,這位粵港派技擊小說開山祖師,為後世書寫廣東武林人物及其歷史,留下寶貴資源。
綜觀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上半葉,上海和廣州等地,各類小報如雨後春筍。廣東地區緊隨上海,湧現出一個題材極富區域文化特色的武俠小說群體。⑤從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漸興盛的作品來看,形成了兩大傳統——一是在《聖朝鼎盛萬年青》基礎上,塑造了以至善禪師、方世玉、胡惠乾等人為代表的南少林流派;二是有作者開始追溯和挖掘嶺南武術名家如鐵橋三和梁贊等人的事跡。中國近代歷史格局固然沉重,但經濟的發展和文教事業的繁榮,為報刋業和書坊業之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而近代報業的興旺以及民眾讀者階層的穩固基礎,則為粵港派技擊小說作者帶來“時勢造英雄”的文化契機。
註:
① 文學評論家葉洪生、陳墨皆稱之為“廣派武俠小說”;《武俠世界》總編輯沈西城和掌故家燕青稱作“南派武俠小說”;掌故專家黃仲鳴博士則將之命名為“粵港派技擊小說”,一方面用“粵港派”取代“廣派”,一方面以別於一九五四年後風行一時、再無“真功夫”的新派武俠小說。
② 陳澤泓:《廣府文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二〇一二年十一月,第三百八十七頁至第三百八十八頁。
③ 又名《萬年青奇才新傳》或《乾隆巡幸江南記》,坊間版本通稱《萬年青》或《乾隆遊江南》。據黃仲鳴推斷,作者是怯於清廷而故作歪筆,讓少林人物一一遭殺。參見黃仲鳴:〈乾隆遊江南〉,《文匯報》,二〇一三年八月二十日。
④ 早年曾創辦《羽公報》、《廣州民報》,抗戰後移居香港,再辦《石山報》、《公平報》。葉洪生說他是廣東報壇怪傑,黃仲鳴稱之為“小報王”,陳墨指出他是香港最早的武俠小說家。
⑤ 程美寶、黃素娟主編:《省港澳大眾文化與都市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〇一七年,第二百五十頁。
(粵藝武俠片的前世今生 ·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