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葡人未在好望角設貿易據點?
葡萄牙是西方最早探索東方航線的國家,並由此開啟了人類歷史上著名的地理大發現征程。
一四一五年,葡萄牙從阿拉伯人手中奪取北非的休達,自此葡萄牙開始了海外擴張。在航海王子恩里克的親自籌劃與指揮下,葡萄牙派遣船隊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嘗試繞過非洲進入印度洋。一四六○年,恩里克王子去世。葡萄牙航海探險,因此而停滯了一段時間。一四八一年,若望二世就任葡國新王,重啟尋找通往印度的新航路計劃。一四八七年,出身航海世家的迪亞士接受國王命令,率領三隻船的探險隊,從非洲西海岸向南,尋找非洲大陸的最南端,並試圖繞過非洲,開闢一條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一四八八年三月,當迪亞士的船隊在南緯二十九度接近非洲南端時,突然遭遇劇烈的海上風暴,船隻被巨大的風暴推向南方,進入非洲南端的莫塞爾灣。由此,迪亞士發現了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與最南端的厄加勒斯角。繞過了非洲最南端,迪亞士船隊到了印度洋,只要繼續航行,就能夠到達東方的印度。可是,食物的短缺迫使迪亞士不得不返航。當船隻再次經過風暴海岬時,迪亞士為之取名風暴角,並在一塊崖石上刻上葡萄牙國王若望二世名字、王室紋徽及十字架,以紀念此次發現。一四八八年底,迪亞士終於回到了里斯本。國王對迪亞士發現非洲最南部表示讚賞,卻不滿意風暴角的取名,於是,在一四九七年達·伽馬沿着迪亞士航線航行到了印度並運回大量黃金、絲綢等物品後,改風暴角為好望角,意為繞過此角,神秘而富饒的東方在望了。
作為地理大發現的首探國,葡萄牙在拓展前往東方的貿易航線過程中,陸續修建了一系列的貿易商站或據點,包括非洲的黃金海岸、羅安達、莫桑比克、桑吉巴、蒙巴薩,亞洲的索科特拉、霍爾木茲、孟買、果阿、加爾各答、馬六甲、帝汶與澳門。而作為非洲南端好望角的發現者,葡萄牙卻並未在此建立殖民或貿易據點。
究其原因,首先,主要是大西洋與印度洋交匯處的好望角等南非沿岸地勢險要,西風勁吹,巨浪咆哮,許多船隻曾在此被風暴打翻,留下殘骸碎片。連好望角的發現者迪亞士也葬身於此,一五○○年,迪亞士第二次航行經過好望角時,遭遇大風暴,此次迪亞士就沒有上次幸運,而是遇難身亡。因此,非洲南端成為印度航線最兇險的航段。正因為地勢兇險,葡萄牙人不願意在此建立商站,經營這塊土地。
其次,作為最早侵入非洲的國家,葡萄牙在西非等地建立了一些貿易據點。但是,長期以來,非洲並沒有為葡萄牙提供廣闊的貿易機會。雖然早期的奴隸貿易是由葡萄牙經營的(從一四四二年起,葡萄牙人率先把非洲柏柏爾人運回葡萄牙本土用作奴隸),但是,此時美洲尚未得到開發,奴隸貿易的需求量不大。而南非則未有更多的可與葡萄牙進行互利貿易的物品。直到進入東非的莫桑比克南部一帶之後,葡萄牙人才開始發現比較明確的貿易機會,當地居民對葡萄牙人的亞麻布特別感興趣,當地則出產銅。同時,東南非內陸的黃金無疑是令葡萄牙人心馳神往的商品。故而,葡萄牙人決定在莫桑比克等東非地區建立貿易據點。
當然,葡萄牙雖然一直對外拓展,卻始終受限於人力與國力,沒有足夠的船隻與人員、物力建立與維護其漫長的貿易航線,只能選擇一些重要節點作為補給與貿易網站。所以,葡萄牙雖然發現了好望角,卻最終放棄了在當地建立貿易據點的機會。
繼葡萄牙與西班牙之後,荷蘭、英國等新興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陸續加入殖民亞非並與東方貿易的行列。而未受葡萄牙重視的好望角卻被後起的“海上馬車夫”荷蘭所看中。
十七世紀,荷蘭在亞洲地區逐漸佔據了錫蘭(斯里蘭卡)、巴達維亞(雅加達)、馬六甲、台灣等地。在從歐洲往返亞洲的航線中,荷蘭需要尋找補給點,而航線上現有補給地都由葡萄牙等國佔據,因此,未被佔據的好望角被荷蘭看中。一六五二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來到南非,在好望角附近建立殖民據點——開普敦。而隨着歐洲殖民者向亞洲地區的擴張,開普敦(好望角)作為亞歐航線補給站的地位得到顯著提升。以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主體的白人群體,征服與屠殺當地土著族群,而成為扎根當地生活的布林人,並完成了南非印度洋沿岸土地的吞併。
繼荷蘭之後,英國也看上了南非的價值,並開始了對開普敦(好望角)的爭奪。一七九五年,英國趁法國入侵荷蘭之機,登陸開普敦。而法國取勝後,根據英法簽訂的《亞眠和約》,英國不得不交還開普敦,開普敦實際上成為法國殖民地。隨着英法開戰,一八○六年,英國再次佔領了開普敦。至戰爭結束,英國以六百萬英鎊購買開普敦。從此,開普敦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後,開普敦成為南非聯邦的一個省。直到一九三一年,南非完全獨立。現為南非的第二大城市。
可見,歷史上,在東西方貿易航線上的幾乎每一個據點都曾經歷了西方強國之間的反覆爭奪,幾經易手,凝結了血與火的開埠與發展歷程。
澳門理工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教授
婁勝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