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曾經的“世外桃源”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之後,曾有大量前清遺臣攜帶家眷財產,遷居德國佔領下的青島,在當地購置房產、建宅興業,將風景優美且備受庇護的新興海濱之城,視作獨立避世的“桃花源”。他們彼時因循守舊且邊緣化的生活場景,如今已鮮有舊時刊登相關報道之報章雜誌留存。而一部出版於一九一七年的長篇小說《桃源夢》,則為後人留下了可供探索與研究之獨特而重要的素材,彌足可貴。
這部長篇小說以章回體書就,“全書逾二十萬言,曲折盡妙,尤以氣盛”。從“琴澳港”被某國人藉口強佔講起,其開篇第一回“失琴澳總兵受騙,修鐵道報三立功”,即開宗明義指出了故事發生之地:“話說山東半島的東南角上,有一個海港叫作‘琴澳港’。……靠海最近之處,叫作琴島。”小說完結於一九一四年,該港灣又被亞洲某國人佔領,“桃源已去,大夢初覺”。
書中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一九一二至一九一四年間,前清遺老們在青島隱居生活之原態圖景,包括聚會、遊山、看戲、子女進學堂等。雖有不少屬虛構演繹之成分,但總體上仍反映出這個特殊群體在青島的歷史真實。此外,亦有外國人士、平民百姓、三教九流等出現於字裡行間,涉及的地域還從青島延伸至煙台、青州、濟南、天津等地。小說既書世界大戰與國家爭端的時事大局,亦寫販夫走卒與市井生活的枝端末節;既有修鐵路、辦學校、設公司等“正業”,亦見聽京戲、辦舞會、逛青樓等“閒情”,將生活於這座新興城市裡各色人等之酸甜苦辣娓娓道來,折射出那時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諸多情勢,讀來引人入勝。
小說作者署名為“燕齊倦遊客”,其真實姓名與身份至今不詳。有學者認為,從書中內容來看,作者應是一位曾經在德佔青島生活過,並與前清遺老多有接觸之人,甚至是他們當中一位較為年輕、開明、激憤的人物。在該書早期版本的一篇序言中,作序者亦有提及曾在翁同龢座中見過青年時期的作者。年紀輕輕便成為軍機大臣的座上賓,可見作者出身非同一般。另僅從署名字面分析,作者或與燕、齊之地有關聯,可能曾是經常往來於北京、天津與青島之間的文化人。
《桃源夢》初版由上海“民權出版部”於一九一七年八月出版,一九二二年再版,一九三四年由上海“時敏書局”出版第三版。此後該書逐漸隱入歷史塵埃,鮮為人知,只有圖書館裡尚存少量收藏本。近期,由青島市市南區檔案館編纂的新版《
桃源夢》面世,為這部百多年前的舊作譜寫出全面、完整的新版本,是為第四版。
新版對原書涉及的重大歷史事件、以諧音指代的各種名稱等均作了精當、細緻之註釋,體現了學界多年研究之成果,並收入初版與第三版的封面及版權頁之圖像,還配以大量精選的歷史照片和明信片作為插圖,以便讀者更好地理解書中描述的青島開埠之初的各類歷史場景。新版書名沿用初版封面之題字,表明兩者之間的歷史淵源及傳承關係。對於研究青島早期城市發展與社會風貌、助力現今青島歷史城區保護更新等方面而言,該書極具參考價值,值得悉心閱讀並珍藏。
司徒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