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管齊下
疫情紓解,本地戲劇活動又漸復甦。了解一下三年疫情後的劇壇現狀,有助於戲劇工作者尋找一個共同努力的大方向。
以下,我說我的,盼望集思廣益,各抒己見,以引起有關方面及行內人的關注。
一、本地新創作劇本少,劇評人少,能獨當一面的新面孔也少,有經驗的演員成了公演爭相邀請客串作主角或要角。
二、文化中心小劇院演出製作成本高,票價也不便宜,但因專業與業餘共冶一爐,亦多告入不敷支。
三、入場票價定一兩百元一張,觀眾又以年輕人為主,難在短期內一再到劇場看公演。
四、有些演出,強調演員及觀眾要有近距離接觸,黑盒劇場連觀眾及演出者只能容近百人,乃最理想不過。但是,有些適合在只有一兩百觀眾看戲的小劇場,如今仍從缺,以至借不到文化中心小劇場的,全都安排在黑盒劇場上演,浪費了人力與資源。
五、演出者缺乏溝通,各演各的,出現了數劇目安排在同一時段上演,上座率難以不受影響。
在上世紀那種群眾戲劇遍地開花的年代,除了劇社的公開演出,還有校際戲劇比賽(藝穗會協助創辦)、藝穗會主辦的新秀劇場(分公開組及學生組,曾與天主教學校聯會合辦)和全澳短劇匯演(曾與澳門戲劇社合辦)。當時因還沒有專業人員的參與,及演出場地多在學校禮堂進行,我們並沒有碰到多大的經費困難。值得一提的是,就是這些活動以及演藝學院戲劇學校的栽培,一代又一代的戲劇人赴外地進修,學成歸來。
作為專業戲劇工作者,我一直強調,同時推廣半專業及專業以及業餘戲劇的重要性。看如今劇壇盡屬年輕人的天下,我只能嘆一句“時不利兮”呢!
《全澳短劇匯演二〇二二》的演出及頒獎禮的順利舉行,我似看到本地群眾戲劇的一線曙光,只願本地老、中、青、少、幼,齊參與的草根戲劇不會走進歷史,藝穗會的心血就不算白費了!
周樹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