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街市活化
田中泓
香港較近期的建築活化,要算是二○二一年重新對公眾開放的中環街市。
落成於一九三九年,採用裝飾藝術的摩登流線設計,是該街市的第三代建築物。
一九九○年被擬定為三級歷史建築(但評級一度未有被確定),街市於二○○三年停用,曾經有名為“城中綠洲”的活化更新計劃。採取新舊兼容及啟發創意的設計,包括在天台植樹,並且興建泳池,甚至有計劃在大樓頂層加建一層大型玻璃屋,將其發展成為“漂浮綠洲”,令到建築物高度由原來的廿三米增加至四十米。這些計劃不論對建築物的外貌或內部都有很大的改變,而且工程費用高昂,最終被放棄,取而代之是加固地基及加裝消防系統的較簡單的活化方案。現時見到的,就是經過加固後的“街市”。被活化的建築物,外貌、空間佈局基本上被保留,內部的水磨石大樓梯,也得到保留與修復。
在中環街市的修復中,一些與昔日街市營運有關的標示及字樣都被保留,沒有因為維修工程而被清去,這可算是一種“社會記憶”的保存方法。
至於街市內部空間,原有的攤檔都被清拆,只有在地面層重建了幾個檔位,以展示昔日的情況。其餘空間都引入了新的功能,包括展覽、文創銷售、餐飲,街市原有的兩個天井,也成為露天茶座及表演場地(見圖)。
我參觀時正值周五下午,中環的白領下班後在“街市”內與朋友聚會,年輕歌手的表現,也給周末一個美好的開端。
從中我察覺到,中環街市活化成功是建基於區內的特有條件,“街市”離酒吧區也非常接近。
當然,這個活化並不一定適合澳門,因為,在滿佈商業寫字樓的中環,街市已經沒有存在的價值。然而,在澳門,不論紅街市、營地街市、下環街市、水上街市、雀仔園街市、祐漢街市、台山街市等等,都仍然是居民買餸的地方。雖然紅街市及雀仔園街市現時正進行工程,但工程之後仍然會維持街市的功能,不會像香港中環那樣變成了文創與餐飲的地方。
由此可見,外面一些例子,並不能完全搬到澳門,要分析理解其背後的原因,比對澳門的實情,才能為澳門找到合適的方案,對建築活化需要多加思考。
tianzh.mo@gmail.com
http://tianzh.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