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無盡的混亂 現實的總和
——談《黑客軍團》第一季
“熵”,是表述熱力學第二定律中,測量在動力學方面不能做功的能量總數,亦常被用於計算一個系統中的失序現象,也就是計算該系統混亂的程度。當一個孤立系統逐漸朝向熱力學平衡,也就是可作功的能量轉化為不可作功的能量時,熵就會增加,而該系統也隨之越發混亂。舉凡冰塊融化、紙張燃燒
、子彈爆裂等等都是熵逐漸變大而使得亂度越發增加的
情形。
而這種定律,在我們所身處的可觀測宇宙之中,都是依循而行的,萬物幾乎總朝着最大熵前進,若把宇宙想成一個封閉系統,其中的熵幾乎只會增加而不可減少,混亂程度也只會越來越大。對於社會秩序與人際互動的理解,混亂與渾沌興許也是必然的終局。
熵——混亂的必然
對於《黑客軍團》(Mr. Robot)的主角Elliot Alderson(雷米 · 馬利克飾)而言,他所身處的世界似乎也逃不過此般的亙古定律。在他的眼中,商業帝國E-Corp滲透了世界視野所及之處,遍佈各處的企業之手無形中掌控了人們的娛樂、財富、對話途徑,人們所能擁有的,似乎都是經過E-Corp所分配的,在看似能自由揮灑的人生中,藏着的卻是道道的枷鎖關上了人選擇自己道路的可能,也是為何主角會在E-Corp中添上“vil”三字,對他而言,一切束縛人的負擔都是Evil,邪惡的。Elliot想做的,便是憑着自己與團隊的縝密計劃與黑客能力去開鎖,把選擇的可能性重新還給人們。
劇情將保全企業的重任賦予了ALLSAFE,也是主角所從事的網絡保全公司,在Elliot試圖隱匿自己是反動者的身份同時,他所處的公司也為了找出黑客身份和防堵攻擊而付諸心力,在這洋蔥式的循環包裹之中,兩方的拉扯與角力亦是值得留意的趣味。
就此,本劇於首集便架設了完整的世界觀與劇情中的“衝突”元素:對於Elliot,他以消除世人的債務為目標,替人們解脫財富不等的原罪、並且也為了自己被Evil-Corp所害的父親復仇、若能順手幫助自己的好友Angela(Portia Doubleday飾)擺脫資料外洩的困擾那再好不過了;而對於那吞人的企業巨獸而言,即便世界看似都屈服於他們無所不及的產品洪流,卻絲毫不影響人類反動的渴望。如同萬物幾乎總朝着最大熵前進而逐漸混亂,在那自以為的平靜之中,人群的混亂早已是進行式。
逆熵——失序的逆轉
在與企業對抗的過程中,主角們從未有過完美的勝利,有時失去了一塊情感,有時拋下了身旁的人,有時遺漏了自己的足跡線索,但他從未停過反抗的腳步,一切都是為了那曾被視為不可能的結果,將世人從金錢之中解脫,好好享受人生,在E-Corp的淫威之下,想要用一己之力擊敗他們幾乎是螳臂擋車。
但,假如是一群具備能駭入尖端資訊系統之技術的黑客們去做這件事呢?0與0.1的差距就在不可能與可能間來回挑逗着權威,身為同樣被金融系統所環繞的觀眾而言,這種大衛對決歌利亞的故事應是最值得稱頌的故事了。在某些科學定理中,當我們從量子化的角度去觀測每一個分子,在某些情況、在某些瞬間,熵是可能變小的,對應於此,主角們想做到的宏大目標便是試圖去推翻科學定義上的不可能。
無物為真的敘事
在敘事學中有所謂“不可靠的敘事者”概念,像是《JOKER小丑》中的Arthur Fleck或《搏擊會》中無名的“旁白”皆屬之。簡而言之,就是所有的敘事者都並非完全客觀的,但大多敘事者所闡述之事皆能信賴有一定的客觀成分存在。然而文學中便有這麼一群人,他們會因為經歷、精神狀態而更加地顯得主觀、偏執,甚至妄想,在表層上可能會是有可信度的故事,但若深入剖析細節後便不難發覺其中所謂的“事實”,都是透過這群不可靠的敘事者們以帶有強烈情緒渲染的言詞排列所交集而成的描寫,往往他們都不是為了陳述客觀事實,反而是為了自身特定的目的。
本劇主角Elliot Alderson,亦是一個不可靠的敘事者。Elliot是一個複雜的角色,他患有精神疾病,使得他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經常是混亂的和不穩定的。舉例而言,他害怕自己的電腦技術而成為他人的獵殺目標,即使是在電車時都會恐慌身旁的西裝人士是要來將他解決的殺手,但處於同樣的場景之中,他卻能僅憑言詞便相信了“機器人先生”(基斯頓 · 史利達飾)這個不論名字、外貌皆顯得荒謬到難以讓人信服的陌生人,甚至在後段劇情中放下了自己異於常人的防備心加入他扳倒企業巨擘的計劃,這無異於根本性地造成了Elliot這名角色設定的前後矛盾。因此,他作為主角和敘事者的可靠性無疑會有動搖。他更會在不同情境下,出現幻境、現實和夢境三者的交錯混雜,孰為真實,孰為虛幻,早已如雲霧般繚繞眼中而不可知了。
巧妙的是,劇中Elliot直接地將身為觀眾的我們設為他腦海中的聲音,許多細節都是由他當面對觀眾敘說,身為接收端所能得到的資訊常常僅有他一面之詞,但在沒有其他說書人的情況下,我們卻又近乎偏執的採信了他的說法,好比劇中重要的角色——機器人先生。在前段劇情中,我們幾乎和Elliot一樣對他的身份和動機不疑有他,儘管在劇集的四處散佈了不可靠的記憶拼圖,觀眾依舊會如撲火的飛蛾般服從視覺上的情感和Elliot救世主的形象。
E(vil)-Corp——諸行皆可的現實
對於衝突彼端的E-Corp,無疑亦是我們現實世界的倒影,其並不只代表壟斷性的商業公司,它可以是任何我們所深藏而不再願意反抗的恐懼黑影。你害怕甚麼,E-Corp就可以代表何物,就如同在劇中的設定一樣,這種恐懼本源可以深植人心,直至人們都忘卻了自己早已喪失了人生主導權的那一日。
身為本劇名義上的“反派”,多數時候觀眾都對於E-Corp的人員和內部結構不得而知,除非有零散的幾名職員出面撼動情勢的走向,對於這種隱匿性的反派,無疑是將邪惡的形象虛化,反面地鼓勵着Elliot和它的團隊對其做出愈發大膽的攻擊與試探,既然你想征討的對象只是一團虛空,那又有何事需要懼怕的呢?儘管能從後段劇情中看得出來E-Corp並非只是一個虛設的威脅,但莽夫之勇絕非不能匹敵。
E-Corp所設立的衝突對象還可以代表着對美好的英雄故事、情節提出之反動,劇中Elliot在接受心理治療時便說到盲信偶像的危險性,畢竟任何史詩幾乎都不是自己親眼所見、所聞的事實,充其量它就只能是故事,英雄地位可以是編造而成的,E-Corp這種商業公司帶給你的安定感,興許僅是掩蓋人們主導權被剝奪的空虛而形塑之替代品罷了。又或是如它所言的,E-Corp協助建立的社交網絡,只是為你假造了親密感的幻象,好讓你沉溺於其中而不去思考真正重要的現實。諸行皆可的自由意志,到底屬不屬於劇中的人群?抑或僅係企業的玩物矣?這便是可以慢慢從劇中玩味的癥結。
焦慮 孤立感 犬儒主義
要說這部劇集帶給人的情緒渲染,無疑有三。首當其衝的便是隨着劇情急促的進展而能感受的焦慮,在劇情中往往會看到主角群們距離失敗僅有一步之遙,一個眼神或一個紀錄被留存於網絡中,便有可能引來殺身之禍,Elliot儘管能透過黑客技術將最赤裸的人群資料盡收眼底,但自己卻也時時刻刻感受到有炙熱的眼神在追殺着自己的空間。更值得一提的是劇中人物無一不對於時間的掌控有着無法言語的固執,儘管眾所皆知時間幾乎是不可能被逆轉的,而這期望與現實便造就了那落差的焦慮感。
再者便是能透過鏡頭語言所了解的孤立感,在本劇的世界中,與緊密的網絡社交相反,人們往往是在現實中只感受的到孤立感的侵蝕,多幕中皆能看到人物與景物的割裂感極為強烈,不時甚而能看到人物處於鏡頭的角落,幾近沒入畫面外,清晰地表達了這個世界吞人的特點,沒有人能逃出孤立感將其拉入虛無之中。
最後便是經由Elliot的視角而能逐漸被他所投射的“犬儒主義”,奉行者通常對其他受野心、慾望、貪婪所驅使的人不抱希望,同時反對將慾望、貪慾作為自己的生活動力,因此他們也拒絕財富、權力和榮譽。這也能輕易地從主角身上發見,Elliot所做的一切從不是為了自己能獲得何物為出發點,他所要達成的,僅僅是試圖讓E-Corp這頭僅懂得錢財的野獸從視野中消失。
無懈可擊的影視作品
從首季觀之,《黑客軍團》內含復仇、謎團、破壞、冒險、革命的情節,而心碎、恐懼、古怪、有趣都可以是拼湊它的一塊情緒碎片。由Sam Esmail所執導和編寫的緊湊情節絕對不可或缺,而由Mac Quayle點綴的配樂也都佈滿了一瞬而逝的精妙巧思,對於本劇重要的靈感來源《搏擊會》,本劇配樂更是毫不掩飾地在某些情節放入了致敬的巧思,引用的便是前者使用過的《Where's
my mind》這首樂曲。而演員部分除了雷米 · 馬利克所飾演的Elliot Alderson外,基斯頓 · 史利達所飾演的機器人先生的演出,尤其令我印象深刻。
除了劇集成熟的結構和演員出色的劇情表現力,它也探索了許多重要的現代社會議題,不論網絡隱私、心理疾病、政治和權力關係都有所觸及,加深了劇集之啓發性。在嚴肅的討論中,會適時的置入詼諧和輕快情節,適度地中和劇情帶來的焦慮感。
逆熵而行的嘗試,也許就是人們對於時間不可逆的最後一聲嘶吼,和Elliot一樣,每個人都是在生活中失去了些甚麼,卻也隨着冷漠的時針運轉而消磨殆盡了理想與目標。也許Mr. Robot之於觀眾,可以是點燃人們內心的星星之火。
離 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