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美食多面睇
中華大地,疆域遼闊,地貌不同,氣候各異,民族眾多,飲食習慣及美食文化的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讀者若想在短時間內了解中國食物演變與交流進程,進而獲知各地美食之分佈與特色,以及與各民族多元文化歷史之關聯,閱讀本書應屬上佳之選。
該書以人們喜愛的羊肉、牛肉、江鮮、釀酒、土豆(馬鈴薯)、辣椒、蜂蜜、韭菜、番茄、番薯、苦瓜(涼瓜)、柿子、麵條、豆腐、硬菜、蒸菜等十餘種食材為主線,介紹各自的演變發展歷史、文化考究、地域分佈、具體分類以及各地民眾的食用方法,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地呈現了中華美食豐富厚重的核心內涵與令人驚豔的外在表現。
書中透過聚焦人文地理、地道風物,來探索美食、食材與人類及自然的關係,觸發讀者内心的美食文化情結。全書內容除了介紹各地不同的美食外,還穿插各類與美食相關的古漢字、經典詩詞及歷史典故,探究歷史演化進程與中國美食流變之關係,並對比同一種食材在不同地域的食用方式,折射出各地區、各民族獨特個性與多元文化,從而展示中華民族精深飲食文化背後的處世哲學和人文智慧。
謹以本書第一章節“國家羊肉地理”舉例說明其內容精彩之處。對美食的崇拜,是華夏先民審美意識萌生之源泉。古人很早就把許多美好的事物打上“羊”的印記。漢字中的“美”起初就是形容羊大而肥美。《說文解字》記載:“美,甘也,從羊從大。”人們推崇的“善”和“義”中亦有“羊”的身影。“羊”又通“祥”,被視為吉祥之物,進而有了情感層面的意義。千百年來,透過各種方式精心加工的羊肉,在滿足人們味蕾的同時,亦逐漸成為一種文化基因,滲透於國人的精神世界之中。
中國牧羊區域相當廣袤,從北方草原、荒漠到華北平原、江南丘陵、雲貴高原並延伸至海南島。按人均計算,牧羊最多的的地區依次為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寧夏。中國羊的品類繁雜,有綿羊、山羊、黃羊、羚羊、青羊、盤羊、岩羊等,但主要譜系分為綿羊、山羊兩大類別。綿羊與山羊雖然統稱為羊,卻是同科不同屬的動物,兩者不能交配產羔。
中國何處羊肉最好吃?由於自然條件的差異,每個地方的羊肉都不一樣,烹飪方法亦不相同,加之食客的個人喜好,故很難有一個明確的標準。書中介紹了“寧夏鹽池灘羊”、“甘肅民勤大漠羊”、“新疆阿勒泰大尾羊”、“內蒙古羊”、“貴州黔北麻羊”、“陝北榆林羊”六個熱門羊肉品種。
中國人又是如何吃羊的?主要有:內蒙古的烤全羊與冰煮羊、寧夏的燉羊肉、青海的手抓羊肉、陝西的羊肉泡饃、甘肅的爆炒羊肉、北京的涮羊肉、山東單縣的羊肉湯、河南開封的羊肉炕饃、四川簡陽的羊肉湯、江蘇的白燒羊肉與凍羊糕、上海的紅燒羊肉、雲南麗江的黑山羊火鍋、貴州遵義的羊肉粉、廣東的紅燜羊肉、西藏的“羊卓乾素”、海南的乾煸東山羊、山西的羊肉燒賣、新疆的羊肉串與羊肉手抓飯等。
其他諸如:長江沿岸膏腴之地數以萬計的江鮮哪些最美味?誰是華夏五千年美酒第一創始人?馬鈴薯如何以劇烈的方式改變世界並成為稻米、小麥、玉米之外的第四大主糧作物?外來的辣椒如何最終征服人口最多的國度?蜜蜂如何與人類共生,並成為甜蜜的精靈?屬百搭食材的韭菜怎麼成為資本市場被宰割的代名詞?番茄從野丫頭變身為妖女繼而成為美女,經歷了怎樣的故事?苦瓜在最能吃苦的中國有着怎麼樣的變化和變遷?柿子從觀賞到餐桌再到具精神寄託的美好寓意,經歷了怎樣的風風雨雨?中國四千年的吃麵歷史中有哪些別開生面的味道?跨越千年的大豆經歷了怎樣的奇幻旅程?……讀者均可以在書中相關章節找到有趣而可信的答案。
全書文字生動簡介,配圖豐富多彩,既具宏觀視野,又有微觀視角,充分展現了中華文明古國的生活美學與人間煙火。正如作者在本書序言中所寫:“知來處,明去處。如果我們的讀者因此略悉天道,了解人類是自然的結果,也是自然的一環,因而懂得珍惜和感恩,更懂得欣賞生活中遇到的美,如此足矣。”
司徒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