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07版:要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代表委員建言大灣區金融合作
董明珠倡建超期家電淘汰機制
信春鷹任全國人大憲法委主委
鍾山任全國人大財經委主委
《狂飈》之後如何守衛公義?
吳尊友:新冠再大流行機率低
兩會快鏡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3月10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狂飈》之後如何守衛公義?

中新社記者 邢翀

    《狂飈》之後如何守衛公義?

    取材於現實的劇作《狂飈》開年大火,折射出民眾對於公平正義的追求與嚮往。電視劇有結局,但對公平正義的追逐不會停歇。

    “起訴涉黑涉惡犯罪廿六點五萬人” ,“依法審結涉黑涉惡案件三點九萬件、廿六點一萬人”......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兩高”報告),均再次突出強調了司法機關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特別是其中一組組數據背後,代表着一個個民眾看得見、摸得着的司法案件,具象呈現出中國掃黑除惡向縱深行進的歷程。

    黑惡勢力尚未全除

    把公平正義落實到每一起案件中,讓民眾真切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必須以除惡務盡的決心與力度,直面執法司法領域內頑瘴痼疾等深層次根源性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馬一德表示,“兩高”報告強調了官方防止司法不公、零容忍司法腐敗的堅定決心,在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取得重大成果、轉向常態化的過程中,需要着重在打防並舉、標本兼治上下功夫。

    當前個別地方涉黑惡犯罪時有發生,黑惡勢力蟄伏滋生的土壤尚未完全鏟除。黑惡勢力背後往往有公權力“保護傘”,並與其“關係網”互為依賴。深挖徹查、抓早抓小,防範解決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才能推動打“傘”破“網”長效常治。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

    在這一過程中,司法領域體制機制改革必不可少。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馬懷德認為,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準確落實司法責任制,才能更好守住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

    以公眾深惡痛絕的冤假錯案為例,最高法報告中特別提到的五周案、張玉環案,在得以糾正時都是震動輿論的重大案件。而過去五年,包括上述兩個案件在內,中國依法糾正了重大刑事冤錯案件廿六件五十三人。

    對此,馬懷德表示,司法機關不僅應有勇氣面對、及時糾正冤錯案件,還應以制度性力量形成有效防範和及時糾正的機制,充分落實罪刑法定、疑罪從無、證據裁判等基本原則,有效避免冤錯案再度發生,有力維護司法公正,在加強人權司法保障方面不斷進步。

    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能力是實現公正司法的前提。未來仍需在審判端口持續發力,使司法裁判真正符合民眾心中樸素的公平正義觀。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賈宇舉例稱,上海高院計劃從評查體系、評查隊伍、評查方式、評查結果運用等方面着手,探索把大數據分析引入案件評查,對案件質量進行全方位“體檢”。“把國法、天理、人情融為一體,才能使案件判決得到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認可。”

    喚起公民法治意識

    從更廣的維度來看,以法律守護公平正義,綜合推進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的全面法治化是應有之義。

    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正在審議立法法修正草案。作為“管法的法”,立法法的修改完善將影響法律的立改廢釋。馬一德認為,堅持和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此次修法貫徹始終的原則和亮點,將有利於拓展今後民眾有序參與立法、表達意願關切的途徑和形式,更好尊重和保障人權、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有評論稱,《狂飈》更像是一堂面向全民的“法治公開課”,助力全民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的提升。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沒有一個公民是局外人,對公平正義的守衛更需要以案釋法等多種方式,不斷喚起公民法治意識,讓法治成為民眾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厚植法治中國的土壤根基。

    (北京九日電)

    中新社記者  邢翀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