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9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隨筆)二月碎碎戀
(西窗小語)英殖出毒招將印度去工業化
(金漆皮毛)除口罩迎天下客
(心海魚書)人心叵測
(微泓集)我們至少有洋葱
(浮城煙火)漣 漪
(看風景的貓)春生雷動
(筆雯集)談阿叔論古風
(快樂的牛角包)快樂不快樂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3月6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筆雯集)談阿叔論古風

冬春軒

談阿叔論古風

    廣府話有一句很順口,又非常有情感的俚語,今後我把這些俚語統稱坊間的“成語”,這句“成語”是:“人生路不熟,隨處叫阿叔。”到了一處陌生的地方,在古時又没有路牌指示,縱有,而國人大多數是文盲。要問的事物當然很多,不只是問路。不過問者很謙卑,先向被問者尊稱一聲“阿叔”。這稱謂很適當,如果稱“阿伯”,似乎把對方叫老了,稱之雖敬,而受之者未必滿意。正如對女性,稱之曰“阿嬸”,可能她是未婚的;稱她為“阿姐”,而她比你細一橛。還是說一聲“大姑”,是“百合”的叫法。

    我最有印象的是本澳已故的崔某老先生,滿面笑容,彬彬有禮,連別人手抱的嬰兒也稱之曰“哥哥仔”。或曰一個七老八十高齡的“翁”輩,豈能對嬰兒如是稱呼?當然,稱之曰“哥哥”是沒有理由的,但加上一個“仔”字,又是另一種詮釋。畢竟“哥哥仔”成了廣府人對小孩子的親暱稱呼,比之“細路”差一皮,而“仔”、“譁鬼”已近於“詈詞”,是一種斥喝。

    話說得太遠了,本來我要說的是“問路”。在往日,問路是很正常的事,除非被問者不知,否則個個都成為孔聖弟子——“子路”(諧音“指路”),因為“指路”是不費成本的。昔日人家門頭上的“八卦”中央有“一善”兩字,意謂日行一善。向人指路,也算一善。

    近看電視“港聞”,竟有如是消息:“問路費一次$10蚊”。還有小字說明:“本公司或店舖員工並没有義務與責任提供道路指引服務,如態度不好,那應該没有誰欠誰。”

    讀完這則“十蚊問路費”的公告,我有一句“我的成語”:“老鼠藥”,歇後語是“杜你”(道理),因為世間已少了前面說過的“阿叔”。我並非厚古薄今,但畢竟是古今不同的兩種世風。

    冬春軒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