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雷動
今年初春氣候較為乾爽,氣象局發佈了對整個春季的天氣預測:“今年暖春雨量偏少。”大概到了五月開始,降雨量才開始增多,同時伴有雷暴現象發生。
也真是這樣,剛過去的雨水節氣,下雨的日子不多,若預測準確,到了清明節氣,雨紛紛的天時想也欠奉。雖然乾爽天氣予人舒服之感,但是雨水偏少,對農作物生長及自然生態還是有影響的,風調雨順,方可澤及蒼生萬物,包括人類。
今天是驚蟄節氣開始,老覺得這節氣的名稱很有氣勢,像一位威武的天神依時來到人間,把冬眠匿伏的蛇蟲鼠蟻吵醒,喝令牠們離開,很有震懾的意味。元代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裡,對驚蟄節氣的現象變化有這樣的敘述:“《夏小正》曰:‘正月啟蟄’,言發蟄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其實科學的解釋是,到了驚蟄節氣,空氣中的濕度大,自然界開始出現雷撃閃電的現象,而泥土中的生物則感知天氣逐漸和暖,因而紛紛出來覓食,並不是因為受雷聲驚嚇,才翻土而出。
雷電交加只是一種自然現象,其實尋常不過,但巨響與強光,有時難免會讓人嚇一跳,然而這種天氣卻又是春臨大地的預告,合該欣喜以待。近代廣東詩人張維屏寫的《新雷》詩,便是用期盼的心情迎接春雷:“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千紅萬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聲。”詩人於早春時候,通過對大自然的讚頌,表達了他等待第一道雷聲響起,以迎接春天到來的喜悅心情。
到了現今世代,我們對天氣的感知,大概只是氣象部門提供的數據,而今天驚蟄,大家最熟悉的習俗,想必是“打小人”了!
彭海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