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不快樂
也許我是愛蘇軾的詩詞的,因為他的作品中難得會分享面對逆境的問題,這是在其他古典文學中較少看到的。為什麼中國古典文學中較少談到這個話題,我覺得多少和中國人的教育有關。據說蘇軾的母親程夫人是一位賢良淑德的婦人。歷來大家對程夫人的讚美,都圍繞着蘇家一門三傑的背後她居功至偉,特別在她栽培下兩名兒子金榜題名。由此可見人們一直把教育成功與否和可否獲取功名直接拉上關係,彷彿以為只要成功就會快樂了。
蘇軾少年得志,然而考取功名後噩夢才正式開始。官場上遇上多番挫折,幸好詩人性格達觀,否則結果難以想像,更遑論過快樂人生。最近讀到一位成功的印度企業家拉坦 · 納瓦爾 · 塔塔(Ratan Naval Tata)對人生的看法,當中包括教育孩子的問題。按塔塔的看法:我們不應該教導孩子追求財富,而是教他們追求快樂,好讓他們長大後知道事物的價值(value)而不是價錢(price)。看到塔塔的說法實在令人汗顏。坦白說,從小到大我們彷彿一直都用數目字來衡量自己(或被人判斷自己)。讀書時期當然是求分數了。考試千方百計要拿高分,就像古人希望高中狀元一般。工作時則透過薪金的多少,職位高低來斷定成功與否。從來沒有人問這些所謂成功是否真的帶來快樂。
很多人(這裡是指較老實的人)碰到失敗時會不知所措。按照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薰陶,失敗時是合該不快樂的。由此而衍生出另一種可能性,一些人為了避免失敗,無所不用其極,以達到向上爬的目的。要怎樣形容這些人好呢?可以再參考塔塔的意見:作為人類(human being)和稱得上為人(being human)之間有很大分別,但很少人會明白。
蘇軾當然明白,他是被稱得上為人而又快樂的。
區仲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