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現代藝術品格的舞蹈劇場
——從澳門的舞蹈劇場《夜 · 觀應》說起
趁在澳門科技大學講學的空暇時光,我第一次有幸領略了澳門戲劇藝術的魅力,觀看了當地兩場演出。一場是在永樂大戲院的粵劇折子戲專場,儘管聽不懂粵語,但粵語發音特有的柔糯,讓我想起了已故的周恩來總理對粵劇的讚譽:粵劇是南國的紅豆。確實,南國的紅豆圓潤、鮮紅,惹人喜愛,一如這些粵劇演員表演細膩。
另一場是在鄭家大屋觀看的舞蹈劇場《夜 · 觀應》,這是一部講述鄭觀應故事的沉浸式舞蹈劇場,而且是在鄭觀應的故居演出。鄭觀應是值得澳門人自豪的重要人物,他不僅是一個大實業家、慈善家,歷任上海商學、上海電報局、英商寶順洋行、太古輪船公司、上海織布局等買辦,而且也是在中國近代史上最早具有完整維新思想體系的理論家,最著名的就是他在澳門鄭家老屋裡撰寫的專著《盛世危言》。這部被光緒皇帝下令印刷的《盛世危言》,影響了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毛澤東等中國近現代歷史上重要人物。《夜 · 觀應》把被譽為“澳門之子”的重要人物鄭觀應以舞蹈藝術的形式加以呈現,它契合了促進澳門本土人文歷史教育,弘揚愛國愛澳的精神。如何以抽象的舞蹈語彙加以表達,我懷着極大的好奇早早來到鄭家大屋。觀眾不得提前入場,在鄭家大屋外面的小廣場上聊天,突然隨着兩聲輕而脆的打鑼聲,民國打扮的少女提着大紅燈籠站在大門口笑容可掬地迎客,戲就這樣開始了。
在長長的走道上先看到了一群同樣提着紅燈籠、一襲大紅色飄逸的長裙,上身着月白色短褂的姑娘笑盈盈地溫婉迎客,顯示出這家主人的待客之禮。幾個看起來六、七歲的孩子在月牙門口探頭探腦,家裡來客了,孩子們是最興奮的。鄭家大屋的夜很靜,一長排紅燈籠掛在牆上,恍惚間有一種地處山西喬家大院的感覺。我隨着靜靜的人流穿過榮祿第,來到鄭家大院,第一場表現大宅私塾,模樣可愛的小演員認真讀書的場景,每人一張小板凳,一邊讀書一邊搖頭晃腦,享受私塾念書的時光。鄭觀應持書穿行在孩子們中間,時而若有所思。下課時孩子們的調皮、活潑,展現鄭觀應和孩子們親密無間。這場“大宅私塾”的舞蹈編排,讓我想到了上海歌舞團的《永不消逝的電波》,那是在《漁光曲》的音樂背景下,表現上海女性優雅而又慵懶的日常生活日場景。同樣是坐在小板凳上,這群澳門學子不失孩子的調皮,大顯孩子們的天真浪漫。鄭觀應出場,一襲白色長衫,手握一本書,利用二樓的窗子沉思,我的腦海裡跳出了笛卡爾的一句話:我思故我在。第二場明燈提籠,穿梭圓形月門,遊走轎道,我們走進了一個廳裡——餘慶堂,借助多媒體影像及鄭觀應的獨舞,我在幽暗的光影裡努力感受着鄭家大屋的歷史印記。第三場戲定名為雁影紛飛,觀眾坐在長條凳上,鄭觀應在庭院的石桌旁挑燈夜讀。靜謐的月色下夜已深沉,鄭觀應的腦袋似乎有點沉重起來。面對觀眾席的是一扇趟櫳門,門楣上寫着“通奉第”牌匾,兩側對聯分別是“前臨鏡海,後枕蓮峰”。正在琢磨牌匾的意思時,半掩着的趟櫳門被輕輕推開了,一個貌若天仙的女子從門裡走出來,她拿着一件披風給伏案耕讀的鄭觀應輕輕蓋上。鄭觀應半夢半醒間,欣喜地遇見已經仙逝的妻子,兩人情深意切、你儂我儂,令人感動。鄭觀應不僅是個思想家,他也是一個珍惜家庭的好丈夫,在這場戲裡,不是雙人舞舞技的展示,而是鄭觀應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的勾勒與塑造。鄭觀應的舞者充滿激情,眼裡有光,似乎被角色靈魂附體,和妻子的雙人舞配合默契,真可謂是無動不舞,明眸流轉。忽然鄭觀應夢醒,美人不見了蹤影。正因為有了前面與愛妻的濃情鋪墊,鄭觀應的悵然若失更能打動觀眾。緊接着是過場戲,多媒體影像表達了列強侵略我泱泱中華,戰火紛飛,打破了鄭觀應和普通百姓的平靜生活。第四場宏願大志,表現了憂國憂民的鄭觀應埋首案前,思潮洶湧,奮筆疾書,寫下了著名的《盛世危言》。第五場龍騰飛天,則再現了鄭觀應的《盛世危言》的誕生後,中國走過苦難,如巨龍般騰飛攀升。這場戲的舞蹈語彙表現得比較抽象,但與上一場戲銜接,一氣呵成。尾聲的盛世危言,力圖表達鄭家後人遵循祖訓,將家族精神代代相傳的意境。
《夜 · 觀應》由澳門舞蹈家劉迎宏主創及演出,他是國家一級演員,曾經是香港舞蹈團首席舞蹈演員,出演過近三十部舞劇;飾演鄭觀應夫人的潘圓圓,現實生活中正是劉迎宏的夫人,難怪他們的配合渾然天成。他們以精湛的藝術造詣,舞蹈着百年紅塵,生動地演繹出澳門之子對國家的赤誠之心。在編排群舞時,以佇列的變化,輕盈的碎步,把南國少女溫柔賢淑的風姿和幼童的聰穎活潑,演繹得出神入化,給第一次看澳門舞蹈的我一種驚艷之感。在作為世界遺產的鄭家大屋裡,欣賞到具有現代藝術品格的舞蹈劇場《夜 · 觀應》,這一夜因此而難忘。
劉明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