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音室三小時後感
《紐約時報》記者在奧爾菲爾特靜音室留了三小時,完全沒有感到網上瘋傳的、人在裏面只能停留四十五分鐘的恐怖。她雖然想盡辦法增加血液循環,加速心臟跳動,但都沒有聽到網上所描述的嚇人聽聞:體內的血流聲、難以忍受巨大的呼吸和脈搏聲。反而要設法不讓自己悶得墮進夢鄉,不能完成三小時的測試。她描寫這三小時的經驗就像在一所女士常光顧、安閒的Spa一樣,只是舒適程度略有不及。
在她靜音室三小時的紀實文章裏面,最有意思、發人深省的是全文結束前的一段:
“有多少我們誤以為不尋常的事物是因為網上這樣告訴我們?我這次對謠傳所謂瘋癲邊緣的挑戰,唯一的幻覺是別人腦海中製造出來的集體妄想:我們可以令一所屋子安靜得使人發狂。理論上互聯網是歷史上積存人類經驗最完全的儲藏庫,是幫助我們排除錯誤觀念的有效工具;然而實際上,它卻像山洞口的一具擴音器,不斷、沒有約束地播送噪音,這些噪音四周迴響、變質、扭曲。我們聽眾雖然明白(這一點),但卻仍然要在這些噪音中找新聞。”(奧爾菲爾特靜音室的傳聞便是例證了。)
我還可以多加幾句,今日這些噪音不但沒有約束,在言論自由的幌子下,更是不容許任何約束。我們不單要在噪音中找新聞,往往更把噪音當成真理,不能質疑,不能反對。
互聯網出現的時候,我們寄予多大的期望:有了互聯網,知識傳達,廣泛快速;無知、謠言、誤解都要大量減少。半世紀過後,網上製造的謠言、無知,增加人與人之間的誤會、敵視,要比它掃除的多得多。互聯網成了作惡的利器。怎樣防禦網上的罪行,竟然成為今日執法者最大的課題,這又豈是互聯網發明之初所能夢見!
陳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