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01版:要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聯國:華涉烏文件是重要貢獻
何為粵港澳大灣區新預期?
軍隊戰時調整適用刑訴法規定
美媒:遭解放軍戰機警告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2月26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何為粵港澳大灣區新預期?

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何為粵港澳大灣區新預期?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佈實施四周年,也是疫情後內地與港澳人員往來全面恢復之年。按下“加速鍵”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受到各方關注,料將成為今年全國兩會上的熱點之一。

    國家政策提供支撐

    過去四年,中央出台一系列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政策,涉及產業、人才、創新科技等各方面。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謝來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中央出台系列支持政策和橫琴、前海、南沙三個國家級重大平台方案等,為大灣區建設提供重要支撐;多項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持續推進,加上規則銜接機制走向更廣領域、更深層次,大灣區內部聯通已更加緊密。

    長期關注社會民生議題的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工會聯合會理事長黃國表示,四年來,很多便利港澳人士到內地特別是大灣區讀書、工作、生活的政策落地,一些政策受疫情影響在落實上仍存在問題。但隨着內地與港澳人員往來全面恢復,大灣區的融合速度無疑將加快,並有助於更好地推進大灣區建設。

    在澳區全國政協委員、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看來,四年中,粵港澳三地成立相關機構,對很多具體的問題進行實質性研究。受疫情影響,粵港澳三地聯通一度受阻,也讓大家對大灣區建設有了新的認識,即只有更緊密地結合,才能共同進步和發展。

    探索現代化新模式

    至二○二二年全國兩會,粵港澳大灣區已連續六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各方觀察家看來,大灣區建設仍將是今年兩會的熱點議題。

    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副院長畢雁英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兼具國內改革前沿與經濟全球化因素的最佳區域,未來期待探索形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發展的新模式。作為國家科技創新發展的前沿陣地,大灣區可以充分發揮區內有影響力的大學、科研機構、高科技企業和國家大型科學項目的優勢,吸引和凝聚世界尖端科技人才,全面利用全球科技創新資源,貢獻世界科技創新發展。

    有專家認為,未來粵港澳大灣區要更好地發展,需要三地政府更加緊密地合作,港澳與內地在規劃和政策層面的協同性須繼續加強;在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過程中,一些隱性門檻或制度障礙仍待系統梳理和重點突破。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首先港澳要先行先試建立更緊密的全方位合作關係。相對來說,兩地規則對接比較容易。”吳志良認為,港澳也應充分認識到,只有通過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才能更充分地依託優勢獲得自身突破。

    接受記者採訪的多位港區、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表示,將重點關注大灣區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等要素的流通,亦關心港澳人士到灣區內地城市發展的機遇和可能的問題,並在國際的合作中培育新優勢。

    展現華新發展面貌

    各方已有強烈預期: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迎來“加速期”。隨着互聯互通全面推進,大灣區積蓄起更為強大的能量,將更好地展現中國新的發展面貌,成為全國乃至全球人才青睞、宜居宜業的國際一流灣區。

    (北京廿五日電)

    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