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商會圓桌會議 謀疫後合作
【本報消息】第廿一次粵港澳主要商會高層圓桌會議,時隔三年昨復辦,三地十多個商會代表,以及澳門中聯辦代表和澳門政府代表出席。圍繞新形勢下三地合作、共促經濟發展的主題討論交流。
會議昨下午二時半在中華總商會大廈四樓馬萬祺先生紀念堂舉行。中聯辦協調部副部長吳輝、經濟部副部長黃聖彪,貿易投資促進局代主席余雨生,經濟及科技發展局副局長陳子慧,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崔世昌、副會長賀定一、理事長馬志毅,澳門廠商聯合會會長崔煜林、理事長馮信堅等出席。廣東省工商業聯合會(總商會)、廣東外商公會、廣東民營企業商會、廣東省民營企業投資商會、廣東省地產商會、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香港中華總商會、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香港工業總會、香港總商會、香港中小型企業總商會、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負責人出席會議。
藉平台走出去引進來
馬志毅致歡迎詞時表示,隨着疫情影響減弱,被壓制的消費潛力正不斷釋放。當中大灣區珠三角九市及香港旅客大幅增加,證明粵港澳三地關係密切、同氣連枝,人員互相便捷流通,有助刺激消費動力,對拉動三地經濟增長發揮疊加效應。是次會議以“新形勢下的粵港澳合作‧共促經濟發展新里程”為題,正當其時,希望三地商會一起共謀疫後經濟的合作發展,加快經濟復甦。
馮信堅表示,深合區為粵港澳創造更大優勢,三地可借助科技研發、高端製造產業、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利用澳門中葡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的作用,以“走出去,引進來”模式,把產品運往葡語系市場;也可利用“澳門監造”、“澳門監製”或“澳門設計”標誌,開拓內地市場。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規劃,作為工業界,三地企業可借助橫琴聯動發展,協同優勢,借助工業加強與大灣區企業合作,參與“一帶一路”及大灣區的建設發展。他認為在助力“一帶一路”及大灣區的建設上,除了政府的政策導向及行政措施,各商會也應繼續與各城市商會加強聯繫,發掘更多企業合作的機會,為推動三地企業合作繼續努力。
探灣區跨境數據流通
廣東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工商聯黨組書記陳麗文建議,三地工商團體攜手共進,以聚焦推動高質量發展、整合優勢資源、產業融合升級、企業創新和灣區青年人才高地建設等方面發展。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認為,三地可探討構建安全規範的大灣區跨境數據流通機制,並研究在深港河套區設立離岸數據中心,允許大灣區數據在區內存取並不構成數據出境,為發展國際數據中心奠定基礎。
藉全運會促體育產業
澳門中華總商會副理事長黃國勝認為,觀光旅遊方面,三地可在新媒體上加強觀光旅遊元素的合作,以起到更大宣傳作用。
文化體育方面,三地政府也可合作,藉節慶推動“國潮”發展的同時,加強年輕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此外,粵港澳三地將於二五年七月合辦第十五屆全運會,對推動三地體育事業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有利體育產業做大做強,帶動各關聯行業的發展。醫療康養方面,未來需抓一至兩項如醫美作重點發展,當中需加強與粵港等地的醫療交流合作,共創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