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學生身心
教局多管齊下推健康管理
本澳教育及青年發展局一直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為提升家長對子女的健康管理認知,促進學生在校外的健康生活,舉行講座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分享關於體質及健康管理等內容,更適時推行不同措施,多管齊下推動學生的健康管理工作。
本報記者 張嘉輝
學生健康管理講座分別在本月十一、十八及廿五日舉行。澳門理工大學健康科學及體育學院課程主任時慶德副教授表示,家長對學生改善體質起重要作用,應以身作則,營造出更有利運動的空間及氛圍,與孩子一同改善體質,一舉多得。
運動學業不存衝突
家校合作是教青局一直強調的理念,時慶德認為改變家長對運動的傳統概念是箇中關鍵:“其實運動對學生而言,除了提升體質,還能改善學業表現及情緒等。很多家長沒有真正認識運動對孩子的作用,因為運動與學業不存在衝突,前者甚至能促進學習水平。”
本澳在過去三年全民抗疫,家長或較以往更重視運動,但往往因而忽略了孩子心理的變化。部分家長自身不擅長運動,認為孩子的運動與自己無關。然而,家長是子女的表率,倘在自己不喜歡運動的前提下,強迫孩子運動,效果顯而易見。
運動點心同具成效
其實運動在很多家長心裏是劇烈運動的代名詞,這個錯誤的觀念導致忽略了運動,現時健康的概念已不再強調運動,而是身體活動,祇要提高身體代謝則可。家長們有這樣的意識,便能創造條件,與孩子一同嘗試“運動點心”:“很多人眼中的運動,是連續及規律化的事情,需要每周運動或每隔幾天作長時間運動等。以學生為例,在課間、家裏或溫習期間都能作短時間的身體活動,比如拉伸、平板支撐或靠牆半蹲,這些都無需較大的空間或較長時間,也能藉此增加身體活動量。如同運動界的點心,運動量不大,但也有成效。”
用心做事看到效果
學生體質下降已形成全球化趨勢,各國都採取了一定的干預手段,包括宣傳語、活動、比賽、講座等。他認為未能轉變正確的觀念是因為沒有真正認識某件事情的好處:“改變人們對某一件事情的觀念,絕非易事。如同運動有益健康,是眾所周知的事,但大多是道聽途說。倘能親身參與講座,效果相差很遠。雖然事情處理起來較困難,但我相信祇要用心做事,會看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