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8版:鏡海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徜徉秦淮河畔
帕拉尼克《搏擊俱樂部》反叛嗎?
例 外
永 恆
私 會
風打翻了盆栽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26日星期六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2月22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徜徉秦淮河畔

李嘉曾


秦淮河景色如畫

    徜徉秦淮河畔

    南京人沒有不知道秦淮河的,我也不例外。興許是“只緣身在此河邊”之故,我亦長期陷於“不識秦淮真面目”的蒙昧境地,直至不久前在網上發現秦淮河被譽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進而詳查資料而茅塞頓開。

    秦淮河的前身至少可以追溯到戰國後期,那時叫龍藏浦。傳說秦始皇東巡過金陵(源於楚威王時的南京古稱),聽信方士“金陵有王氣”之說而欲破之,遂開鑿方山引龍藏浦洩入大江,並將金陵更名為秣陵。從此長江於南京境內增添了一條由東向西注入的支流。漢代將龍藏浦改稱淮水。東吳至南朝期間,秣陵屢遭易名,歷經建鄴、建康、蔣州、丹陽、江寧而復稱金陵。三百六十年盛世造就了璀璨的六朝文明,至唐代時,金陵已成為人口逾百萬的大城市。唐人還根據歷史傳聞將淮水定名為秦淮河,河畔六朝金粉匯聚蔚為壯觀。詩人杜牧的七絕《泊秦淮》,既描繪了秦淮盛景,又感歎了歷史滄桑,終成流傳千古的佳作:“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秦淮河無疑是多源匯聚的產物,江南水鄉豐沛的雨水和密集的河網為它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其主要源頭是鄰區以地名命名的兩條河流:北源為起於寶華山的句容河,南源則是源出東廬山的溧水河。兩河在江寧西北村地界匯合,形成秦淮河主幹,向西北方向流淌,至現今的通濟門外九龍橋附近分為兩支。

    一支經九龍橋先向南後向西轉折,貫通五代十國時開鑿的護城河,主要在南京城南外部繞流,流經中華門等著名城堡,被稱為外秦淮河。另一支過九龍橋後徑向西流,經東水關進入南京城,繼在城內斗折蛇行,最後由西水關出城。這一支叫作內秦淮河,被視為秦淮河的正流。內、外秦淮河在西水關外復合北上,流經水西門、漢中門、草場門、定淮門等城門之後,直向西北注入滾滾大江。

    秦淮河與南京關係密切。幹流長三十四公里,卻有一半在南京城內;其流域面積達兩千六百餘平方公里,竟有百分之七十屬於南京市範疇。尤其是自始至終流淌於南京城內的內秦淮河,更同南京人結下不解之緣。

    內秦淮河從東水關進入南京城後,隨即三向分流,形成南、中、東三段不同河道。其東段係進入東水關後不久即向北偏東方向延伸的河道,過竺橋後便折向西方成為北段。內秦淮河東段及北段先後與東吳時挖掘的青溪,以及五代十國之楊吳時期開鑿的城壕合二為一,河道比較狹窄,在浮橋前方漸至斷流。

    內秦淮河接着在東水關內桃葉渡處,朝南北方向分出南段和中段兩支河道。南段河道呈突出的弧形在城南迴流,兩岸街巷交錯,民居稠密,是繁華熱鬧的老城區。河上曾先後建起文德、武定、鎮淮、甘露等橋樑,座座精雕細刻,古色古香。河畔的點睛之處是夫子廟。孔廟、學宮和貢院三大建築群相連成片,店舖毗鄰的街巷流光溢彩,商賈仕女雲集,騷人遷客群聚,成為我國最具盛名的傳統街市之一。內秦淮河南段至西水關出城,長約五公里,被譽為“十里秦淮”而聞名遐邇。

    內秦淮河中段總體呈西北—東南向,先後從太平南路、中華路、中山南路、王府大街等通衢大道下面穿過,斜貫南京鬧市區,於鐵窗欞涵洞口匯入外秦淮河。此段河道源起一千八百年前,奔流不息,綿延不絕,堪稱千古金陵歷史變遷的忠實見證。

    不妨沿着內秦淮河中段漫步,尋覓歲月的蹤跡,體驗懷古之幽情。中段河道從桃葉渡流向西北,為便利交通,與要道相遇時總會架設橋樑,每座古橋都留下一段獨特的史話。第一座是架設在建康路上的淮清橋。此橋始建於南朝,為人工河道青溪與內秦淮河匯合處的石拱橋,清嘉慶年間及解放後曾重建。橋畔亭中有集唐代詩人劉禹錫、韋莊名句的對聯:“淮水東邊舊時月,金陵渡口去來潮。”第二座是太平南路上的橋,叫四象橋。其源頭是始建於東吳時期的石拱青溪七橋之一,名青溪中橋,寬五米許;明初改稱現名,民國時改建為寬二十四米的鋼筋混凝土板橋而延續至今。第三座是中華路上的內橋。五代十國楊吳時期曾將南京定為西都,建金陵府衙,開鑿城壕並於壕上架橋。其後南唐政權改金陵府衙為宮城,城壕即成為護城河,宮城南面的這座橋亦被改名為虹橋。然百姓稱宮城為大內,遂將虹橋通稱內橋並得以流傳。淮清、四象和內橋次第橫亙河面,在一公里許的距離內,竟能邂逅三座千年古橋,不難想見秦淮河古樸神奇的魅力。

    秦淮河上的橋樑都有故事,河道亦然。內秦淮中段從中山南路橋開始,西至莫愁路文津橋的一段,與始鑿於三國時期的人工河道運瀆密切相關。東吳大帝孫權定都建康後,其宮城因內設苑倉存儲糧食而稱倉城,為便於物資運輸,於赤烏三年(公元二四○年)在倉城西側開鑿運河曰運瀆。運瀆順着現今之進香河路、洪武路往南流淌,在中山南路橋附近與內秦淮河中段合流而折向西行。如今此段河道正沿着建鄴路南側伸展。源起南唐时期的衡街、於元代建起龍翔集慶寺、明代成為官街西段的這條建鄴路,儘管行人接踵車水馬龍展示出現代風貌,卻處處留下根深蒂固源遠流長的歷史氣息。《運瀆史話長廊》的起點處矗立着三根圓柱,紀念開拓江南和開鑿運瀆的先驅孫策、孫權、孫亮兄弟父子,他們創立東吳開發南京的功勳彪炳千古。沿岸綠化帶的山石和地面鐫刻着歷代名人李白、劉禹錫、顏真卿、顧炎武等與南京有關的詩文,篇篇詠物抒情,引發無窮感慨。在名傳千年的鴿子橋、笪橋、鼎新橋、文津橋下,細水長流不捨晝夜,彷彿承載着深沉厚重的文化積澱,傳遞着精華薈萃的歷史傳統……

    徜徉秦淮河畔,眼前的美景和腦中的往事相互交織,使我浮想聯翩而豁然開朗。人口過百萬的唐代金陵是世界第一大都市;長度超三十五公里的南京明城牆是世界最長城垣;秦淮河的開鑿和得名同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封建帝王秦始皇嬴政密切相關。內秦淮河畔更有多個中國第一深藏不露:夫子廟不僅躋身我國最著名的四大孔廟之列,而且其前身是第一所國家最高學府東晉學宮,其所在社區是全國最大的傳統古街市,毗鄰的江南貢院則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科舉考場。自南宋乾道四年(一一六八年)設立學宮至清末廢除科舉制度,江南貢院考生中湧現出狀元逾八百、進士過十萬、舉人超百萬,其中的佼佼者如宋末文天祥、元末施耐庵,明清以來則有唐寅、鄭板橋、吳敬梓、李鴻章、翁同龢、張謇、陳獨秀……人才輩出如群星燦爛,為國家和民族作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

    徜徉秦淮河畔,我終於對這條河被譽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的緣由有所感悟。

    李嘉曾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