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變異我們如何面對?
二○二○年一月二十二日,澳門特別行政區新增第一宗確診新冠病毒的個案。經歷長達三年的抗疫工作後,澳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宣佈自二○二三年一月八日起,將新冠病毒感染列為風土病。當中澳門所確診的新冠病毒由初代的病毒株,其後演變到主宰全球的Delta,再延伸到Omicron及其亞型(BA.5.1、B.A.5.2、BF.7等)。病毒變異究竟如何發生,又對人體患病有何影響?既然如此,身為守護自己健康的第一人,我們又該如何自處?
正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一般而言,病毒會隨着時間及空間變化而演變,新冠病毒也是如此。在細胞分裂的過程中,複製遺傳物質時若發生錯誤,其基因組發生變化,則稱為變異。遺傳物質分為DNA(脫氧核糖核酸)及RNA(核糖核酸),前者因為其雙螺旋結構,所以穩定性較強。而新冠病毒是基於RNA的病毒,RNA單螺旋不穩定的特徵使其非常容易變異。若有留意新聞圖片,就會得知新冠病毒表面像皇冠的棘蛋白,當中棘蛋白生成的S基因突變,就有機會改變新冠病毒的感染力。然而RNA所成的棘蛋白由1,273個胺基酸所造成,若結合或然率計算,可想而知病毒可以變異成千上萬的版本。
在二○二一年底,當Omicron未正式命名之際,鄰近地區媒體曾以N501Y報道當時感染情況。在這裡N501Y指的是第501個胺基酸從原本的N變成Y,就會記為N501Y。根據科學家從新冠病毒株發現,棘蛋白變異會產生兩個影響:增加傳播力和降低抗體中和力。對於新冠病毒而言,可說是“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與原始病毒株相比,以Omicron BA.1為例,它本身有約五十個變異位置,當中棘蛋白就有三十個胺基酸變異。雖然筆者不能精準地指出哪一個胺基酸變異對新冠病毒進攻位置變異,但事實上,Omicron的感染者以侵襲上呼吸道為主,較多為輕微症狀或無症狀患者,感染者有更高的機會繼續傳播,增加病毒傳染的可能性,對肺細胞感染力下降,住院與重症的機會較低。這種病毒進攻位置的差異也可歸咎於病毒變異的出現。
雖然新冠患病率在澳門有下降趨勢,但是其變異速度快。隨着開放通關,居民可能會重複感染上不同的病毒株。直至執筆之際,新冠病毒又再新增Omicron變異病毒株XBB.1.5、CH.1.1等,新聞報道它們有免疫逃逸的特性。各位讀者可能認為自己之前曾感染新冠,即使不幸重複感染,症狀亦會較為輕微。不過,衷心呼籲各位讀者要有良好免疫力之餘,在情況允許下,我們應盡快完成接種齊兩劑疫苗,並接種加強劑獲較佳保護效果。
培正國際基因工程小組
郭芷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