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8版:鏡海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千里江山 只此青綠
筷子與刀叉
日升月落的海安路
所有的煙花在寂靜中落下了
一轉身 只有時光的留白
黎明即起
期 待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1月18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筷子與刀叉

李觀鼎

    筷子與刀叉

    月前,好友陳君約我吃西餐,說是他家強仔放寒假從美國回來了。強仔是我看着長大的,便欣然前往赴約。兩年未見,強仔又長高了,舉止也顯得更成熟穩重了。進餐的時候,他三副刀叉,執使有序;切割叉取,靈便裕如,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假期將要結束,強仔返美在即,我在一家中餐廳為他餞行。出乎我的意料,刀叉嫻熟的強仔,用筷子竟不夠“規矩”。其比較明顯的犯規有兩次,一是“清炒蝦仁”端上來,他連取三度;二是離席時不小心碰落筷子,撿起來隨手往桌上一扔,來了個參差交叉。這讓我生出許多感觸,當時未及發作,始終不吐不快,又想到這可能並非強仔一個人的問題,便寫在這裡,以期引起更多的關注。

    或許有人會說,這是不是有點兒“小題大作”?非也。一來是我沒有那個本事,二來倒是有些人小看了筷子,應該為它說幾句公道話。筷子是個俗名,古稱“箸”,又稱“筯”,《說文》釋之為“飯敧”,即餐時持取飯菜之具。筷子,其質素樸,乃竹木製成,其形短小,長僅七寸左右。但蘊含豐深,影響廣遠,這裡略說一二。其一,充滿了辯證法。你看那兩根竹木棍兒,自老祖宗將其配對成雙以來,始終難分難捨,同甘共苦,互動互補,相反相成,於矛盾統一中演繹着人情事理。其二,體現出一種人生格局的追求。古有“天圓地方”之說,所謂“人法地,地法天”(《老子》),人向天、地學習的結果,“外圓內方”的人生格局就成了一種執着的追求。筷子一頭圓一頭方,正是這種生命嚮往的一個表徵。

    常言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筷子的方圓裡,自然也有它的規矩在。古人將這些規矩歸結為“用筯十忌”,成為青少年修身的箴言。只是現在網上流傳的講法,有些過於誇張,不夠確切,諸如把不可用筷子指人說成“忌仙人指路”,把不可將單隻筷子插入碗中說成“忌定海神針”之類,讓人感到費解。這裡且將家父與我的小學語文老師俞涵先生(俞樾大師之侄孫女),在前人基礎上反覆斟酌修訂的“用筯十忌”公諸讀者:一忌擺放參差,二忌敲擊碗盞,三忌搶先動筯,四忌指指點點,五忌嘬嘬嘖嘖,六忌盤間遊移,七忌撥拉挑揀,八忌滴嗒淋漓,九忌連連出筯,十忌交筯取食(越過別人的筷子夾菜)。這樣的規誡具體明確,有着鮮明的針對性和可行性,由此亦可見傳統教育之人文關懷的細緻入微。

    使用筷子,看起來不過是一個文化細節,卻是中華民族步入文明社會的一個重要標誌,早已成為炎黃子孫習與性成的一種生活方式。它陪伴着我們數晨計夕,養德品美,幫助我們長知見,立格局,開境界,就像卡夫卡所說,是一種“提高、充實、豐富我們生活的東西”,一種“通向高度和深度的東西”。筯之為用,一如筆之於書,琴之於曲,色之於畫,持筯實為一種精神上的自恃,開合之間,風格畢現也,家風、世風畢現也。足見如何把握文化細節,發掘其要義、深義,並光而大之,應成為文化傳承須要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最後,讓我們回到開頭。如果說,強仔使用刀叉的溫文爾雅,表現出一種對西方文明的喜愛和尊重,那本是西方文化薰陶的結果,那麼,他在使用筷子時的疏漏缺失,以及由此顯現出來的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無知少禮,則是我們教育和文化傳承工作輕忽乏力狀況的一種折射。

    李觀鼎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