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8版:鏡海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千里江山 只此青綠
筷子與刀叉
日升月落的海安路
所有的煙花在寂靜中落下了
一轉身 只有時光的留白
黎明即起
期 待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1月18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千里江山 只此青綠

楊 菁


《只此青綠》三位領舞的致謝

    千里江山 只此青綠

    第一次知道王希孟及其《千里江山圖》,是在陳丹青先生的視頻系列節目《局部》中。《局部》的視頻節目目前已經錄製到第四部了,但是《千里江山圖》,是出現在《局部》第一部的第一集中。我想當時陳丹青先生並不知道《局部》會如此受歡迎,只是隨自己的心意,將《千里江山圖》選作《局部》的開篇,以他的原話而言:“這幅畫呢,謝天謝地,現在還在故宮。前兩年還拿出來過,我就去看,腦袋就抵在展櫃的玻璃上看,看得像個傻子一樣,實在是太輝煌。”從陳先生的介紹中,我初步了解了天才少年王希孟,以及在他十八歲時創作的《千里江山圖》,好在哪裡。

    再次看到王希孟及其《千里江山圖》,是在《國家寶藏》這個節目中,節目中介紹此畫:“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此卷為北宋王希孟傳世的唯一作品,以礦物質為主要顏料作畫,景物集南北山水於一體,描繪了祖國錦繡河山,是中國青綠山水畫的巔峰之作。”節目還介紹了繪製此畫所需要的顏料,很多都來自於天然礦物,比如孔雀石、藍銅礦、青金石、赭石、硨磲等等。這些礦物顏料比較容易脫落,也因此,迄今故宮博物院只展出過四次該畫卷,而且只有在二○一七年的展出中,因為技術條件相對成熟,觀眾才得以一窺全貌。但即使無法看到真跡,數字畫面亦足以令人感到驚心動魄。

    我沒有看到過此畫的真跡,只在電視節目中看到過它。此畫名副其實,主角就是江山,驟一望去,滿眼青綠。金色的畫卷上,江山開朗疏闊,遠近不同的群山,山脊被深深淺淺的青綠勾勒,而流淌於群山中的江流,煙波浩渺,平靜舒緩,微波水紋精細均勻,層層疊疊,彷彿在畫中靈活地流動。經過陳丹青老師的介紹:“如果把這幅畫切割成無數個局部,每個局部都可以是一幅畫,都是細節”,我們會去細心關注畫中的每一個局部,有的是三兩漁船,怡然停泊在岸邊的垂柳下;有的是小橋流水,白衣漁夫順流而下;有的是山坳中的民宅,依山傍水,白壁黑瓦,樑柱高低矗立,整齊有序;有的是江水蜿蜒迤邐,曲曲折折,岸邊綠草如茵,樹木叢生……無怪乎此畫可以看一天,青、綠、金等主色充斥的畫面,因細節到位、佈置巧妙而絕不單調,就像看一張全景圖一樣內容豐富。元代著名書法家溥光對此畫推崇備至,在卷後題跋中讚道:“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獨步千載,殆眾星之孤月耳。”

    傑作總會給人以啟發,以靈感。千年之後,一齣震撼心靈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正是以《千里江山圖》為創作靈感,以現代故宮研究員——展卷人的視角,試圖走入天才少年王希孟的內心,展現他是如何在花季之年,嘔心瀝血地繪製出名垂萬世的《千里江山圖》。該劇以“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等篇章為綱目,以精心編排的舞蹈為形式,以精美設計的舞台背景為烘托,演員的服裝和妝容精緻入微,走位精密,情節精巧,配樂更是精彩,讓觀眾在飽覽一齣精妙絕倫的中國古典舞劇的同時,也與王希孟創作《千里江山圖》的過程而同悲歡,並在觀畢後油然而生一種對中國文化的自豪感。

    《展卷》是該劇的開篇,展卷人在徐徐開啟這幅名畫的時候,也開啟了一段似乎早已隱入塵煙的歷史。畢竟,對於王希孟的記載,史書上只有寥寥數筆,這位才華橫溢的少年,還未及弱冠,就已經可以以開闊的胸懷,無窮的想像,縝密的思考,無悔的落筆,成就這樣一幅名畫,這是怎樣的奇跡啊!不僅展卷人對此好奇,觀眾也對此好奇。

    《問篆》是展現古代的工匠是如何將畫卷上每一個印章在石頭上切磋琢磨出來,這一段的舞蹈充滿了力量美。

    《唱絲》充滿江南風情,從採桑養蠶、取繭繅絲再到紡絲成絹,在山色空濛中,在採桑女和織絹人柔美的身姿中,畫卷所使用的絲絹緩緩成型。本章中希孟有段獨舞,陽光下他穿梭於採桑女和織絹人中,俏皮地觀摩;細雨中他徜徉於天地之間,體味煙雨中青綠的山水,心中慢慢升騰起創作的靈感。

    《尋石》描繪的是一位背着竹簍的老人,只身在群山間中跋涉,尋找可入畫的石頭。這一章裏,群舞所展現的變幻的山巒,惟妙惟肖,希孟在這一場景中,繼續感受山川的青綠。

    《習筆》這一章中,希孟開始進入畫院努力學畫、習畫。他看到了製筆人是如何纏繞毫毛,造就文房四寶之筆,正是這毛筆,讓他能夠盡情揮毫於卷軸之上。這一章中,畫院的弟子們身着緋色的衣服,帽邊簪着同色的花,拿着團扇靈動起舞,展現出畫院的自由風氣和年輕人如天馬行空般的不羈。

    《淬墨》這一章中,年輕的希孟數度向徽宗獻畫,但都沒有被認可。苦悶、煩惱的希孟在夜裏反覆練習均不滿意,輾轉反側中,青綠女神數度入夢來,本章中徽宗並未出現,但徽宗的一幅瘦金體書法投影,暗示了徽宗對希孟的精心栽培。這幅書法的內容,恰恰就是徽宗對山水畫技法精要的總結:“欲借嵯峨萬仞崇,故將工巧狀層峰。數尋蒼色如煙合,一片盤根似蘚封。院宇接連常籍竹,池亭掩映卻憑松。分明裝出依岩寺,只欠清宵幾韻鐘。”

    《入畫》一章,是本劇的高潮。篆刻人、織絹人、磨石人、製筆人、淬墨人一個個走出來,代表萬事具備,希孟開始落筆,筆下青山延綿不絕,綠水曲折奔流,崇山峻嶺,怪石嶙峋,水榭人家,小橋漁舟,這些都通過一眾青綠女神們高聳的雲髻、揮灑的水袖、半折的蠻腰、飛舞的裙襬展現得淋漓盡致,這段舞蹈令人目眩神迷。舞蹈結束,女神們定格為畫中的青綠山水,代表畫作也已完成,而希孟,也走入此畫,隱去蹤跡,暗示了這位天才少年的早夭。

    展卷人在探知究竟後,心痛於希孟才華燦爛的綻放和迅速的凋零。他只有把希孟的畫卷展開,讓更多的觀眾了解與欣賞,才是對希孟最大的尊敬。在如潮水般湧來的觀眾最終散去之後,展卷人與希孟在展台的兩頭遙遙相望,惺惺相惜,希孟作一長揖,作為畫家,能得到的最大獎賞,應該不是功名利祿,而是在千年之後,仍有大量的擁躉,對着他的作品,讚歎不已,而且細心觀賞每一個局部吧。

    《只此青綠》沒有神化希孟,它不僅描寫了希孟是耗費了怎樣的精力和心血將此畫描繪而成,而且把為畫作作出貢獻的每一個無名英雄都歌頌一番,更透過現代研究人員——展卷人的視角,讓不同時空的人們得以交流並產生情感連接,實在是別出心裁,獨樹一幟。而且,宏大的敘事徐徐展開,如同詩歌一般娓娓道來,這也是為什麼它是一部舞蹈詩劇的原因吧。

    《只此青綠》是《千里江山圖》的知己。知己,可以是人,可以是詩,可以是歌,可以是舞,只要有強烈的共鳴,何人何事不能成知己?千里江山,只此青綠,足矣!

    楊    菁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