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女花》的無窮魅力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唐滌生加任白波(即先鳳鳴劇團)合作的那幾年,是粵劇發展的重要時期,他們留下的佳作都成為經典。其中《帝女花》更是經典中的經典,直至六十五年後的今天,沒有看過粵劇的觀眾大多也懂哼一兩句主題曲〈香夭〉之“落花滿天蔽月光”……《帝女花》可謂歷演不衰,時至今日但凡是文戲生旦,大抵也一定會演過這戲碼。儘管粵劇一直在尋求新的出路,《帝女花》不但沒有被遺忘,更值其六十五周年,桃花源製作和創作了一系列相關項目。除了多場的專業粵劇演出,由其衍生出來的管弦光影之旅《落花滿天》更是大膽的創作。其非粵劇或電影音樂會,而是一齣管弦樂交響詩。由港樂與桃花源合辦,筆者看了去年二十四號文化中心的日場。
由吳國亮導演及負責文本的《落花滿天》雖不是電影音樂會,某程度卻又有相近之處。音樂加畫面的光影之旅中的畫面不是播出整套電影《帝女花》,而是依故事發展抽取其中部分再加上一些錄像合成。然觀眾仍可透過畫面感受到任白當年的丰采和一些唱段。導演根據交響詩的形式把文本分成七章,分別是〈末代青蒽〉、〈罡風盟約〉、〈戰火洗禮〉、〈離散重遇〉、〈化作春泥〉、〈歸去來兮〉和〈落花蔽月〉。七章內容勾勒出《帝女花》的故事,相信沒有看過電影或粵劇的觀眾也不難理解,而對當中人物尤其一雙主角駙馬周世顯(任劍輝飾)和長平公主(白雪仙飾)的遭遇和命運都會特別有印象,皆因導演尤為注重二人的聚散、離合,且特別聚焦在生旦的內心煎熬部分,有時還以慢鏡捕捉,尤其花旦的一顰一笑,根本就算沒有管弦樂團的音樂部分,影像本身已有很強的戲劇成分,再者,導演很多時刻意保留原畫面的音樂Sound Track(即音樂和人聲),雖然是電影,這部分亦的確就是粵劇。
縱然《落花滿天》有不少粵劇的痕跡,作為管弦作品,這創作還是亮麗和洋洋大觀。台灣作曲家李哲藝有多年為傳統歌仔戲創作管弦音樂的經驗,今次為粵劇《帝女花》操刀一樣力到心到。觀畢整個節目,感到作曲家有兩大特點,其一是很能烘托出時局的轉變和人物的內心矛盾,其二就是很懂配器,發揮港樂不同聲部的優點。末代皇朝,闖賊攻陷皇城、山河不保、賜死后妃、崇禎殉難、公主死而復生又被出賣都是極為激蕩,全樂隊偶爾加上敲擊樂為場面氣氛增加力度,就算沒有加入熊熊火光或如血印的錄像,音樂本身就有其懾人力量。人物交煎方面,如長平在庵堂巧遇駙馬卻不敢相認,弦樂與木管起了很好的作用,又駙馬與公主爭持間,銅管的出現明顯加強了兩人的矛盾。另外第一小提琴、長笛、雙簧管又為個別人物帶來一刻的平靜。綜觀由於畫面擷取的部分多具矛盾衝突面,音樂亦多有起伏段落。今次是由港樂的駐團指揮廖國敏執棒,廖氏同為澳門樂團首席客席指揮兼藝術顧問和澳門國際音樂節節目總監,本身對指揮歌劇亦有豐富經驗,這回面對管弦樂與粵劇音樂碰撞的《落花滿天》都掌握得很準確,音樂燦爛奪目,樂團幾個音部亦發揮出應有水準。
當中以管弦樂來配帶有原音樂和唱段的電影畫面時,不但沒有衝突,且融合得宜,這方面其實很難,但見作曲家巧妙地盡量以柔細背境音樂襯托帶唱段的部分,而指揮與樂團亦在音色音量中技巧地配合,把一些看似很古怪的可能“衝突”變成柔揚美妙的新體驗,成功地把《帝女花》轉化成管弦作品。
一套新作的評價往往會以其有幾新穎作為指標之一,《落花滿天》除以粵劇出發,衍生出一套管弦作品為新外,在文本之中筆者認為首章的〈末代青蒽〉亦很創新和清新。導演把劇中的所有還在青蔥歲月的角色在這章先逐一介紹。他們是周寶倫(二十二歲)、周瑞蘭(十七歲)、王承恩(二十五歲)、慧清(十六歲),昭仁公主(十四歲)、長平公主(十五歲)、周世顯(十八歲),這些人物都有文字略加介紹,亦為全劇“但願連理青蔥在、到死如花也並頭”作了很好的點題。《帝女花》之所以成為經典,除了編演出色外,我想與其蘊含的浪漫主義不無關係,幾個人物在大時代面對的衝擊,和一段亂世情緣本來已經夠轟烈,導演在大家已熟悉的一雙少男少女主角外,特別點出其他人物也還是在青蒽歲月的年紀,但同樣他們大部分也逃不過時代和命運而亡,都有着一份悲情浪漫。這是在粵劇《帝女花》中還沒有被發掘出來而可以獨立成章的。這點《落花滿天》跳出了原本粵劇只集中在公主駙馬兩人的傳奇,在音樂方面,每個角色的獨特性格或命運都在細膩的演奏下凸顯命運(生於改朝換代間)的無情,青蒽之年葬送生命!尾章〈落花蔽月〉最後一折以〈安魂曲〉roundup 那些逝去之魂,為他們送上安息,都提升了作為管弦樂交響詩《落花滿天》的首尾呼應和其別於原粵劇的視點。如果在創作的角度看,這些青蔥人物也許可以發展成為粵劇《帝女花》的另一姊妹作,從眾人的眼光去看時代的易轉。由粵劇《帝女花》引發或衍生出其他創作的可能性相信還有很多,繼年前北京京劇院把粵劇《帝女花》改為京劇,今次桃花源的《落花滿天》亦綻放異彩,都彰顯出《帝女花》的無窮魅力。
鄧 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