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階段性減塑時間表
元旦起,本澳進一步禁止進口不可降解的即棄塑膠刀、叉和匙羹,冀有序推行減塑,改善本澳環境質素,值得支持。不過,與鄰近地區相比,本澳減塑工作仍相對滯後,民間期盼當局有序地推進塑膠污染治理。
此次新措施,是繼一九年膠袋徵費,及後的禁止進口及轉運一次性發泡膠製餐盒、餐碗、不可降解塑膠製的一次性吸管及攪拌棒後,再推出的新舉措。數據顯示,減塑措施推出後,塑膠佔本澳城市固體廢物的比例由一八年逾兩成二,減至二一年近一成九,雖然效果不算很明顯,但對小城來說是個“大躍進”。
即使政府如何大力推行減塑工作,若要成功,還看社會配合程度。不難發現,市面充斥着各樣即棄塑膠,當中不乏商品過度包裝,以及隨着電商、外送平台等普及使用,產生大量外賣餐盒、快遞包裝等。這些塑膠垃圾大部分都不能循環使用,也不可降解,長遠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污染。
各地近年立法管制即棄餐具,禁用之餘,更投放資源推出針對性措施,如台灣要求連鎖店必須提供自備杯優惠、借還重用杯服務,皆值得本澳借鏡。其實,不少國家及地區已設立減量目標,本澳當局應對現有政策給予信心,不妨大膽制訂階段性減塑時間表,力求在較短年期達成目標。祇要對環境有幫助,相信大眾都會配合。
悅 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