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6版:教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澳門引入自然教育的價值
讓二〇二三年成為澳門的家庭年
育兒中的“留白”
教育三問與澳門教育發展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1月2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教育三問與澳門教育發展

陳家良

    教育三問與澳門教育發展

    在二十大報告中,教育問題受高度重視。首先,二十大報告將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為題,突出地將教育、科技及人才單獨列為十五篇中的一篇,並在內文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在每字推敲的二十大報告中有如此重要的篇幅,可見國家對教育的重視。

    對教育界而言,這是一個責任:我們的專業工作,將為國家和澳門的中長期發展打堅實的基礎。

    如果仔細研讀二十大報告中的教育部分,會發現其中的論述相當全面,許多重要的教育問題都點了出來,並提供了發展思路。當中,有關教育的三問:培養甚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二十大報告指出,這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筆者認為,報告中的教育三問,非常到位、準確。我們要研究澳門教育的發展方向,就必須回答好上述三個問題。

    培養甚麼人?這是教育的最終指向,所有教育活動都為此進行服務,因此,每個地區制定教育政策時必須要優先回答此問題。就澳門的非高等教育而言,這個答案寫在《非高等教育綱要法》的第四條“總目標”內:相關實體致力培養及促進受教育者愛國愛澳、厚德盡善、遵紀守法的品格,使其有理想、有文化及具備適應時代需求的知識和技能,並養成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強健體魄。在這個論述之後,又特別指出對受教育者尤應:培養其對國家和澳門的責任感和良好的品德和民主素養;使其能以中華文化為主流,認識、尊重澳門文化的特色;全面提升其科學和人文素養,培養其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培養其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素質,促進其個性的發展,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其良好的審美品味和審美能力。這是澳門教育政策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值得澳門教育工作者重溫、重視,並應將之視為檢驗教育活動成效的總體標尺。

    怎樣培養人?這是有關教育活動的過程問題,也是檢驗教育工作者專業性的重要標準。若仔細分析,又可以拆解為教育環境、教育方法及教育內容幾個方面。教育環境有大環境及小環境。大環境泛指整體社會的教育氛圍,這個既要教育界努力更要全社會推動;小環境專指教育專業場所,以學校為代表,小環境的建設依賴於教育工作者的專業行動。教育方法主要取決於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素養,教育內容以教材為主導。可以說,怎樣培育人是真正考驗教育工作者的專業能力的問題。要回答好這個問題,便要持續進行課程改進、教學人員培訓,這是兩個重要的環節。就澳門的當前教育形勢而言,要提升育人成效,必然要借助科技手段,並要發展多元評核、重視形成性評核,以評核改革來促進教育效果。

    為誰培養人?這個問題值得澳門教育界重視。就廣義而言,這個問題應該有兩層答案。首先,教育應該成就學生本身的發展,所以教育的出發點及終點都應該指向學生。其次,教育也應該為社會培養人才,這是教育的實用性功能。過往,澳門教育較關注第一個層面,即教育是為了成就學生的個人發展。這毫無疑問是對的,因為這是教育最重要目標。但如果教育缺乏社會視野,沒有有效回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則很難做到“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質言之,澳門的教育必須找回更多社會視角,從教育內容到育人方式到育人成效都要回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從而踐行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的任務。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培養的學生能為社會所用,正正更好地幫助學生實現了自我價值,達致個人發展。因此,我們要回答“為誰培養人”這個問題,不能失去教育的社會性視角。

    陳家良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