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課程建設推動教育發展
——《回歸後澳門非高等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導讀
《回歸後澳門非高等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一書,解讀澳門回歸二十多年來開展的非高等教育課程改革的內涵和經
驗。在梳理澳門教育歷史脈絡的基礎上,較系統地闡述
具有澳門特色的課程發展理論與實踐,為深入研究
澳門非高等教育課程提供了學術基礎。
一、課程改革的社會需求
1.社會背景
回歸前,歷史原因:澳葡當局漠視華人教育,放任自流。私立學校佔百分之九十以上。教育制度嚴重缺失,課程表面多元但實質散亂。
回歸後,時代呼喚:建立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新教育體系,培養“愛國者治澳”新一代,以課程建設推動教育發展是一項核心任務。
2.課程改革的視域與立場
頂層設計:如何構建澳門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動力機制:怎樣支持與保障課程改革與發展?
關鍵要素:課程對學校教育產生甚麼樣的有效影響?
終極指向:以課程改變學校,優質教育的路在何方?
二、課程改革的階段性演進
1.制度先行,逐步推進,課改的邏輯順序。
從制度與政策着手,突出基礎性、系統性和保障性。制度的地位作用所決定,由澳門課程境況所導致,頂層設計的核心議題,反映破解教育歷史難題的良全之策。
(1)過渡期(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九年)
一九八七年四月十三日 ,《中葡政府聯合聲明》發表,澳葡當局迫於政治形勢,在過渡期內開始引入教育公共化。但第11/91/M號法律《澳門教育制度》未能推行,卻成為要面對的制度性規範問題。
(2)調整期(一九九九年至二〇〇四年)
回歸後,特區社會經濟發展充滿新的生機。“固本培元、穩健發展”(2001),積極謀劃調整,明確提出“愛國主義和公民意識應得到足夠重視和切實推行”。二〇〇三年六月,教青局推出《澳門教育制度修改建議》公開諮詢,吹響號角。
(3)鞏固期(二〇〇四年至二〇一一年)
二〇〇四年特區政府《施政報告》中,教育主題為“致力教改準備,推動人文發展”,指出“已是全面檢討教育的起步時機”,“教育緊扣提升學生素質這個目標”。二〇〇六年十二月 《澳門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第9/2006號法律)頒發,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4) 提高期(二〇一一年至二〇二〇年)
二〇一一年五月頒佈的《澳門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2011—2020),是教育行動綱領。
二〇一二年頒發《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維護教師長遠利益,又不妨礙自主辦學,也為課程改革創造先決條件。二〇一五年公佈《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及《基本學力要求》,課程有了明確的基準和要求,走向規範與完善。
(5)發展期(二〇二一年始)
大灣區發展戰略及橫琴粵澳深合區背景下,公佈《澳門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2021-2030),旨在教育培養學生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發展軟實力,提升幸福感,加強創意與科技教育。
2.課程的價值取向
面對時代變遷,由社會經濟、歷史文化、政治生態等因素影響,澳門課程及其改革的價值取向、根本途徑和關鍵舉措,與內地、港台相比,有相近,但更有自己特點。
課程屬性上,體現正義性,這是教育制度的基本屬性和課程的基本價值。課程決策上,顯示公平性,以促進社會公平,是對教育民主和自由的保護。課程功能上,反映核心價值,在於堅持愛國愛澳,促進全人發展,實現優質教育。課程體系上,作出整體設計,釐清政府與學校“兩級課程一體化”發展思路。
三、課程改革的關鍵要素
1.重構課程目標
建立“目標鏈”,由教育目標——階段目標——學科目標構成,逐層分解,延展至學校目標的適切度。
課程目標構成了課程的內部聯繫,也表明課程系統要素之間的外部邏輯關聯。
2.優化課程結構
框架性,重點在於調整課程內部各要素的組合方式,以及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之間的比例等。
靈活性,主要表現在調整課程結構要素之間的序列關係,如學科設置、內容安排、時空轉換等。
3.選擇課程內容
教材編製,承載課程思想,是課程表現方式。
政府主導,推動教材建設,具有澳門教材編製的特點,提示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轉變。
4.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教師是課程發展的第一資源,建立促進教師專業化的澳門策略。
主要如:班師比獎勵計劃,教學拋節指引,非教學專職人員,教師專業發展津貼,專業培訓,教師評核等措施。
5.聚焦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師課程觀的物化反映,是實現課程理想的“最後一公里”。先進教育理念指導下,轉變教與學方式。
呈現課程教學新樣態,如合作互動,主題探究,項目式學習,跨學科學習等。
6.澳門課程的綜合型管理體制
發揮經濟槓桿作用,建立“教育發展基金”,兼顧政府與學校兩者利益。
從協力廠商評估看課程改進,如:PISA測試、PIRLS測試等。
四、課程發展走向及其討論
1.從無序進入有序,將凸顯課程系統效能。
各要素以序列方式組成了完整的系統,使決策、實施、評價三者互為因果。伴隨新情況新變化,排列組合的相應調整,善系統運行機制,包括教育戰略,如教育投入、管理體制、發展環境、實現手段及發展目標等。
2.從多元漸有同一,需提升課程發展內涵。
課程發展的價值觀念,促進教育內涵式發展。遵循教育的共性與規律,基本的完備的同一要求,完整系統。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因素有機整合,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態系統” 。
3.從課程基準趨向超越,要尋求多樣化發展。
課程基準,是基礎性要求,基本教學目標,使有據可依,有章可循。
體現自主,是學校在法律法規下的辦學自主,是在滿足課程基準要求下的教學自主,從而尋求多樣化發展。
反映校本,從“政府的課程”逐步走向“學校的課程”,共有本質,各具特點。
4.從本土融匯世界,成就中國澳門的課程格局。
具本土特色和國際標準,如:語言政策,課程張力與彈性,教材研發,考試制度等。課程,首先是屬於澳門的,符合澳門歷史文化實際,符合澳門未來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特別在澳門經濟適度多元趨勢下,建立人才培養的規格與準備,尤其必要。“
能行走世界”的愛國愛澳者和終身學習者,是教育的一大使命。
賀 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