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10版:經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澳珠發展論壇探合作新機遇
學者倡開放澳珠職業技能互認
創孵:逾十VR元宇宙項目進駐中心
虛擬實境展廳啟動 豐富旅遊體驗
今年GDP料負增25%明年趨樂觀
(一家之言)產業+會展 走向市場化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23日星期三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12月4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一家之言)產業+會展 走向市場化

春 耕

    產業+會展   走向市場化

    踏入年底,大小型會展活動相繼登場,把握今年最後衝刺機會。據統計局資料顯示,今年首三季共舉辦二百五十八項會展活動,按年減少廿八項,與會者或入場觀眾升近兩成達八十一萬人次。疫下會展活動保量實屬不易,今後如何提質,促進會展商貿新業態,培育“產業+會展”業態,尤為關鍵。

    近年不少會展活動包括具知名度的國際性展會選擇落戶澳門,加上本土會展項目名氣漸響,這些會展除規模日益壯大,辦展模式也越來越有“睇頭”,例如開發出“展中展”、“一展兩地”的新辦展模式等。此外,為減低疫情對辦展的傷害,雲配對、元宇宙新場景亦逐漸亮相,促使本澳會展業有飛躍式發展。

    本澳會展業發展初期,重量不重質,展會質素參差,個別展會更“有頭威冇尾陣”,展會中後段參展攤位“人去位空”,反映展會配對工作未到位。

    但隨着會展行業發展越趨成熟,不少企業尤其中小企珍惜參展“入場券”,藉着在展會中亮相,提升知名度,更好地拓展客源。

    會展業已由最初摸着石頭過河,變成現時場地、人手、配套兼備,且辦展規模、主題越趨多樣,發展成相對成熟的產業。不過,未來除了追求辦展數量,質的躍升也相當關鍵。如現時不少展會在舉辦期間,除為企業安排好商業配對,促成合作,也舉行連場論壇專場讓與會者有共商發展的平台,一方面可為展會保持人氣,另一方面,透過專題探討分析,以前瞻眼光洞察行業發展趨勢,為展會提升含金量,從而達到質的提升。

    現時本澳會展業改革踏出關鍵第一步,逐漸在辦展模式和豐富內容上着手,但要改變行業舊有風氣,淡化“以量取勝”、“拼人頭”這些根深柢固的問題,還需時間和各方全力配合。只要善用軟硬件配套,會展業發展將會大有可為。借助會展業逐步走向市場化,產生的效能可延伸至其他行業,成為推動本澳經濟復甦的有利武器。

    春  耕

3上一篇